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教学 成语教学

成语典故和太极文化的关系-与太极相关的典故

tamoadmin 2024-10-18 人已围观

简介成语小故事----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

成语典故和太极文化的关系-与太极相关的典故

成语小故事----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了

3.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5.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7.一字之师

指改正文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字的老师。

该语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补》。

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很发达,其中以诗最具有代表性。当时,不仅诗人多,创作的诗多,而且在艺术上、内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当时众多的诗人中,有一个诗人叫齐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

有一个叫郑谷的人,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因为他认为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8.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回答者:_雯_WEN_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2-25 13:29

按图索骥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南柯一梦

成语释疑: 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成语出处: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成语故事: 淳于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树下休息起来,没想到他因此就睡着了。在梦里,他看到槐安国的国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国去,随后把自己心爱的公主嫁给了他,并且派他担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这段时间里,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国王也很欣赏他。他五个儿子都有爵位,两个女儿也嫁给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国的地位非常高。

后来,檀萝国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军队输了,接着他的妻子也因重病了。这一切的不幸,让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继续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里,有人在国王面前说淳于棼的坏话,国王没有查证,就把他的孩子抓起来,还把他送回原来的家乡。一离开槐安国,淳于棼就醒了,才知道原来这是一场梦。

不久,淳于棼发现庭院里的槐树下有一个蚂蚁洞,洞里有泥土推成的宫殿汉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梦中所见到的槐安国,应该就是这个蚂蚁洞。而槐树的最高的树枝,可能就是他当太守的南柯郡。

淳于棼想起梦里南柯的一切,觉得人世非常无常,所谓的富贵功名实在很容易就消失,于是,他最后就归隐道门了。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完)

班门弄斧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是明朝一个诗人《题李白墓》。李白是举世闻名的唐代大诗人,后名传千古。多少文人墨客经过李白墓前,都想停留片刻,吟诗抒发内心感受。而他们这种行为只能是附庸风雅,“鲁班门前班门弄斧”,太不自量力了。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谁敢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班门弄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实,“班门弄斧”这句成语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雏形了。文学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这样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门,斯颜耳!”意思是说,在鲁班和郢人(也是一个操斧能手)的门前表现用斧子的本事,脸皮也太厚了。

这句成语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小本领。

杯弓蛇影

有一天,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厅中喝酒。那个朋友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条小蛇的影子在晃动,他心里很厌恶,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来。

隔了几天,乐广听到那个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乐广心里想:“酒杯里绝对不会有蛇的!”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来,在大厅墙上,挂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过酒杯的地方,乐广就跑到那个朋友那里去,把这事解释给他听。这人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后来人们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伯乐相马

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一直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仔细寻访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辛苦倍至,但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刻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不可多得

东汉末年,有个名士祢衡,才华出众。当时,太中大夫孔融对他特别赏识,把他推荐给汉献帝。他写道:“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宝。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汉献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荐表交给曹操。曹操爱才,就召见祢衡。哪知祢衡蔑视曹操,对他很不礼貌。曹操就派祢衡当鼓吏,在大宴宾客时,命他击鼓助兴。谁知祢衡一边击鼓,一边大骂曹操,使曹操十分难堪。曹操派祢衡去荆州劝降刘表,想借刘表之手杀他。想不到刘表把祢衡当作上宾,每次议事或发布文告,都得由祢衡表态。后来祢衡又对刘表不恭。刘表就派他到部将黄祖那里当书记。祢衡恃才傲慢,非常狂妄,后来,终于被黄祖所杀。

成语“不可多得”由此而来,形容非常稀少、非常难得。多用于赞扬有才能的人

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不学无术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大将军霍光是朝廷举足轻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监前,把幼子刘弗陵(昭帝)托付给霍光辅佐。昭帝去世后,霍光立刘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权四十多年,为西汉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勋。

刘询继承皇位以后,立许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显是个贪图富贵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儿成君嫁给刘询做皇后,就乘许娘娘有病的机会,买通女医下毒害了许后。毒计败露,女医下狱。此事霍光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等事情出来了,霍显才告诉他。霍光非常惊惧,指责妻子不该办这种事情。他也想去告发,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还是把这件伤天害理的事情隐瞒下来了。霍光后,有人向宣帝告发此案,宣帝派人去调查处理。霍光的妻子听说了,与家人、亲信商量对策,决定召集族人策划谋反,不想走漏了风声,宣帝派兵将霍家包围,满门抄斩。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霍光传》中评论霍光的功过,说他“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读书,没学识,因而不明关乎大局的道理。成语“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才高八斗

南朝谢灵运,是一位写了大量山水诗的文学家。他聪明好学,读过许多书,从小受到祖父谢玄的厚爱。

他出身于东晋大士族,因他袭封康乐公的爵位,世人称他“谢康乐”。他身为公侯,却并无实权,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谢灵运自叹怀才不遇,常常丢下公务不管,却去游山玩水。后来,他辞官移居会稽,常常与友人酗酒作乐。当地太守派人劝他节制一些,却被他怒斥了一顿。可是,谢灵运写的山水诗,却深受人们的喜爱。他每写出一首新诗,立刻就会被人争相抄录,很快流传开去。

宋文帝接位后,将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诗作和书法赞为“两宝”。谢灵运更加骄傲了,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成语“才高八斗”由此而来,形容人的文才极高。

有关于邯郸历史成语典故名人名言散文诗歌吗?谢谢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三回:“[孔明]日则计议军机,夜则步罡踏斗。”

典故

步罡踏斗是斋醮仪式组成中常用的仪式元。罡,原指北斗星的斗柄。《抱朴子内篇·杂应》称“又思作七星北斗,以魁复其头,以罡指前”,后以天罡泛指北斗星。斗,指北斗。步罡踏斗,就是高功法师假十尺见方的土地,铺设画有二十八宿星象的罡单,作为九重之天,然后在罡单之上,脚登云靴,随着道曲,沉思九天,按斗宿之象,默念咒诀,徐步踏之,以召请神将、伏魔降邪或者神飞九天、奏达表章。明代诗人张元凯曾描写过当时宫内行步罡踏斗仪的场面,十分壮观:“宫女如花满道场,时闻杂佩响琳琅。玉龙蟠钏擎仙表,金凤钩鞋踏斗罡”。道士行步罡踏斗时的踏斗,称为禹步。据《洞神八帝元变经·禹步致灵》称:“禹步者,盖是夏禹所为术,召役神灵之行步,以为万术之根源,玄机之要旨。昔大禹治水,不可预测高深;故设黑矩重望,以程其事。或有伏泉磐石,非眼所及者,必召海若、河宗、山神、地祇,问以决之。然禹届南海之滨,见鸟禁咒,能令大石翻动。此鸟禁时,常作是步。

禹遂模写其行,令之入术。自兹以还,术无不验。因禹制作,故曰禹步。末世以来,好道者众,求者蜂起,推演百端。”因此,在道教创立前,方士们就已行步罡之术,道教将其吸收为道术之一种并作为一种仪式元。道经称从淮南王刘安以降到北魏时,罡法已“触类长之,便成九十余条种”。

唐宋以后,道教科仪典籍中的罡法更是五花八门,有以功能来命名的,如回尸起罡、伏御地祇罡、群魔束形罡、鬼精减爽罡、束缚魔灵罡、普扫不祥罡等;有以召请对象来命名的,如:召炼度司官吏罡、召灵宝官吏罡、召黄箓院官吏罡、召三鬼魔王罡、召五帝罡、召八方威神罡、召十方飞天神王罡法等;也有以步法图形来命名的,如交泰罡、二十八宿罡、五行超脱罡、旋斗历箕罡等等。

尽管罡法繁多,但道士的踏步仍是有规律的。据《云笈七签》卷六十一称:“其法,先举左,一跬一步,一前一后,一阴一阳,初与终同步,置脚横直,互相承如丁字,所亦象阴阳之会也。踵小虚相及,勿使步阔狭,失规矩。”

灵宝罡步则“诸罡并丁立,起住皆左先右从,单步”。

起源

高功步罡踏斗之步伐,又称为禹步。所谓大禹创行禹步的说法,首见于战国诸子的记载。战国尸佼《尸子·广泽》说:“禹于是疏河决江,十年不窥其家,足无爪,胫无毛,偏枯之病,步不能过,名曰‘禹步’。”《荀子》说:“今羽士作法,步魁罡,即谓禹步也。”《洞神八帝元变经·禹步致灵》记载禹步来源说:相传大禹治水时,至南海之滨,见有鸟禁咒,能令大石翻动,而鸟禁咒时必踩出奇异步伐,大禹遂模仿此步伐,运用于治水之方术。由于此术很灵验,又是大禹模仿创作,人们就称之为禹步。 关于禹步起源的说法,来自于民间的大禹传说,但鸟禁咒能翻动大石一事,似乎并不是虚无缥缈的神话。唐孙光宪《北梦琐言》载:“南方有鹳食蛇。每遇巨石,知其下有蛇,即于石前如道士禹步,其石阞然而转,因得而啖。里人学其法者,伺其养雏,缘树以篾絙缚其巢,鹳必作法而解之。乃铺沙树底,俾足迹所印而仿学之。”这就是民间传说中禹步禁蛇的说法。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下载:啄木鸟“能禹步劾禁”,有人“以杙塞其口,而锯平其外,伏草间伺之。啄木返,果翩然下树,以喙画沙若符篆,画毕,以翼拂之,其穴口之杙,铮然拔出如激矢。”明刘元卿《贤弈编》卷四说:“鹤能巫步禁蛇,故食蛇;啄木遇蠢穴,能以嘴画字而成符,蠢鱼自出。皆鸟之智者也。”可见禹步来源于鸟之禁咒的民间传说,确乎有自然界的实证。

对于禹步来源的民间传说,道教进行了新的阐释,赋予禹步以天真传授的神圣意义。《太上助国救民总真秘要》说:“禹步者,云大禹治水以成厥功。盖天真授此步诀,以制神召灵,遂因名为禹步耳。禹步是禹受于太上,而演天罡地纪,出为禹步。”将某种法术托为天真所授,这是道经中常见的说法。《金锁流珠引》卷二还绘有禹步的三步九迹图,声称此图是老君授大禹。《道法会元》卷一百七十二说:禹步的三九之迹,一十二迹,一十五迹,“皆夏禹皇帝以步洪波之间,履步治水,开道役神,功成登真。”关于禹步起源的另一种说法是:“禹步其来甚远,而夏禹得之,因而传世,非禹所以统也。”此说将禹步的起源推至远古社会,夏朝的开创者大禹也仅是禹步的传人。这种说法更具有古老神秘的色彩。

其实,禹步最早是古代巫师跳神的步伐,巫师以此步召役神灵,因此人们称之为巫步。西汉扬雄《法言·重黎》说:“昔者姒氏治水土,而巫步多禹。”说明汉代已认识到禹步与巫步有关。胡新生《禹步探源》一文认为,禹步起源于春秋时期巫师的跛步,算是对禹步起源的一种阐释。东汉道教创立以后,禹步成为道教召役神灵的法术。道教承袭巫师的禹步,这里可以列举一条证据。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载:“禹步三,勉壹步,呼‘皋!敢告曰:某行无咎!先为禹除道。’”,此禹步用于远行消灾灭咎。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登涉》载:道士“往山林中,当以左手取青龙上草,折半置逢星下,历明堂入太阴中,禹步而行,三咒曰:‘诺皋!太阴将军,独开曾孙王甲,勿开外人;使人见甲者,以为束薪;不见甲者,以为非人。’”这是道士入山修道时,为避免百邪虎狼毒虫盗贼的伤害,以禹步劾治鬼魅的法术。皋、诺皋都是呼唤神灵的长啸声。《抱朴子内篇》记载的两种禹步法,一种是先出左足,一种是先出右足,但相同的都是三步,这就是《日书》“禹步三”的沿袭。东晋时禹步法已成为道教法术的大宗,《抱朴子内篇·登涉》说:“凡作天下百术,皆宜知禹步。”《抱朴子内篇·仙药》中亦提到禹步法,说明东晋道教已风行禹步。道教承袭禹步之法,并尊大禹为太极真人。

要旨

《抱朴子内篇·仙药》记载早期道教的禹步法说:“禹步法:前举左,右过左,左就右。次举右,左过右,右就左。次举右,右过左,左就右。如此三步,当满二丈一尺,后有九迹。”禹步的三步九迹,是丁字九步,一步七尺,三七二十一尺。这是禹步最基本的步伐。其步先举左足,三步九迹,迹成离坎卦。此法在道教的科书中,称之为三步九迹星纲。《抱朴子内篇·登涉》的禹步法,虽然是先出右足,但同样是三步九迹。禹步经道教行法者的推演,便成九十余种,举足不同,咒诵各异。道经中所见的禹步斗罡有:

七星禹步、三步九迹法、三五迹禹步法、十二迹禹步法、天地交泰禹步法、交乾禹步法。七星罡、七星斗罡、北斗七元罡、禹步九迹罡、禹步九灵斗罡、九凤破秽罡、九凤雷火破秽斗罡、三步丁罡、三五飞步罡、火轮罡、火铃罡、禹步罡、三台罡、三宝罡、遣将罡、神虎罡、交泰罡、交乾步斗罡、既济斗罡、未济斗罡、八卦斗罡、五行相杀罡、五行相生罡、金光范围罡、召出仙灵官将罡、禹王三步九迹罡、朝天奏谒罡、制魔伏怪罡、二十八宿罡、蹑地纪飞天罡法等。

道教如此丰富的禹步罡法,以运用于不同的法术。在道教斋醮科仪中,罡步是与行法相配合的,不同的科仪有不同的罡法,各罡步履路线不同。如水火炼度科仪,高功要步北斗玄枢罡。当代道教常行的铁罐施食科仪,高功的步罡有三宝罡、九凤罡、五常罡、八卦罡等。以当代台湾道教的科仪为例:在禁坛仪中,高功在画有八卦的坛布上步先天斗、后天斗,步具有破秽功能的九凤罡。在炼度科仪中,高功步南斗罡、南北二斗罡。而朝科的演法,高功先后步四正罡,左脚跟点五行斗,步先天八卦罡、后天八卦罡,踏五行斗。

道教的禹步称为步罡踏斗,是因为禹步与星斗崇拜相融汇,使传统的禹步注入了新的内容,这是道教对先秦巫师禹步的继承发展。步罡踏斗的“罡”与“斗”、“纲”皆与星斗有关。罡,又称天罡,指北斗七星的斗柄,即北斗星第五至第七星4;斗,即北斗,因北方有七星聚成斗形,故名北斗。而纲指斗纲,北斗第一魁、第五衡、第七勺三星称为斗纲。道教认为纲是连星,纪是缀星,相合以组成北斗星座。

象征意义

禹步之法,先举左足,一跬一步,一前一后,一阴一阳,初与终同步,置足横直,步如丁字,以象阴阳之会。这种三步九迹,寓意三元九星、三极九宫,以应太阳大数。禹步是法天地造化之象,日月运行之度。道教认为禹步百日,诵咏斗章,可以与神潜通。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三”、“九”都是具有神秘意义的圣数。禹步的三、九亦具神秘的特征,但道教的禹步还蕴涵丰富的思想义蕴。道教禹步的三步寓指三元、三极,三元是人身之元精、元气、元神,又指上元天罡、中元人罡、下元地罡;三极指天、地、人三才至极之道,北斗枢、璇、玑三星即为代表。宋路时中《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十九说:“夫步罡者,飞天之精,蹑地之灵,运人之真,使三才合德,九炁齐并,鬼神转旋天地,一步一指,一转一旋,造化中全神明在左。”步罡踏斗就是以方丈罡单,象征上天北斗,法师禹步于罡单,仿佛凝聚身中之三元,踩于北斗九星之上,置身三极九宫之中,无怪乎步罡踏斗有如此通神之法力了!

禹步斗罡,共有九步,各有其象征意义。宋路时中《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十九说:一步像太极,二步像两仪,三步像三才,四步像四时,五步像五行,六步像六律,七步像七星,八步像八卦,九步像九灵。

邯郸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详细介绍

丛台位于邯郸市中心丛台公园内,是古城邯郸的象征。始建于战国赵武灵王(公

元前325

年—公元前229年)时期,是赵武灵王观看歌舞和军事操演的地方。丛台之名,是因为

时有许多亭台建筑连接垒列而成,“连聚非一,故名丛台”。现存的古丛台,重修

清代同治年间,是一个方圆1100多平方米、高26米的三层青砖高台。台上建有据胜亭

、回澜亭、如意轩、武灵馆,存有许多碑刻。在第一层上还有郭沫若先生留下的七律

和乾隆皇帝亲题的诗碑。古丛台气势宏伟、巍峨壮观,历时2000年,几经修缮和改建

,虽原貌已失,但仍保持着古代亭榭的独特风格。台前翠柏夹道,有阶石可登,台周

碧水环绕,绿树成荫,为中原地区一处游览胜地。

邯郸是一座露天博物馆。邯郸成语典故之乡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是一种高品位的

文化旅游。不到邯郸作成语典故旅游,可以说是爱好旅游者的一种缺憾。只有到了邯

郸,才能身临其境,体会到其深邃的文化内涵。

邯郸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广袤地域的辉煌历史、深厚丰腴的文化积淀为邯郸留

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历史故事,经过千百年的披沙拣金,凝聚成了脍炙人口的成语

典故。据不完全统计,由邯郸历史和相关史书中所滋生、蕴积、提炼出的具有邯郸地

方特色或与邯郸有密切关系的成语典故达1500条之多,如“胡服骑射”、“邯郸学步

”、“完璧归赵”、“负荆请罪”、“黄粱美梦”、“毛遂自荐”、“纸上谈兵”,

“围魏救赵”等,它们以言简意赅、精辟神妙、富于哲理、寓于情趣、耐人

赵武灵王地形图

寻味而成为中国汉语言艺术中的一枝奇葩。邯郸的成语典故,集中原与边塞之风韵、

蕴文化与哲理之内涵,在华夏历史文化长廊中独树一帜,堪称国之瑰宝

主要有:负荆请罪、完璧归赵、价值连城、将相和、刎颈之交、围魏救赵、梅开二

度、退避三舍、毛遂自荐、纸上谈兵、不射之射、邯郸学步、胡服骑射、铜雀春深、

宁可玉碎,不愿瓦全、绝妙好词、黄粱美梦、冬日之日、夏日之日、前事不忘,后事

之师、奉公守法、奇货可居、南辕北辙、河伯娶妻、挟天子以令诸侯、下笔成章、路

不拾遗、诗文判状、窃符救赵、步履蹒跚.、三寸之舌、惊弓之鸟、旷日持久、不遗余

力、舍本逐末、罗敷采桑、智者千虑等。

曹魏建安文化

位于临漳县西南的古邺城遗址是东汉末年

曹魏邺城遗址

至魏晋时期中国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在东汉末年至隋统一的400年间,

为北方著名的古都,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相继在此建都。战国时期

西门豹治邺而显名于世,东汉末年孕育出了文学史上璀璨的“建安文学”。著名的政

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曹操,在邺城聚集了以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主体的“邺下文人

集团”,辞赋慷慨,谈诗论文,开一代风格刚健,情调激越之文风,留下了大量的词

赋文论作品,在中国文化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地处黄河之北的邺城,散布在

漳河之滨的百余座东魏北齐皇陵和众多的寺庙遗址,书写着它曾经的辉煌。铜雀三台

和邺城的建筑格局,对隋唐长安都城、元大都(北京城)、日本奈良城乃至后世的都

城建筑都产生过重大影响。以邺城为依托的建安文化,是建安文学的摇篮,民族融合

的结晶,中国文化史的奇现。

北齐石窟文化

以响堂山石窟和娲皇宫石窟为代表的北齐石窟文化,是中国佛教雕刻艺术的宝藏,这

里有世界上最大的摩崖刻经群,代表着北朝时期佛教发展的最高成就。响堂山石窟是

北齐最大的佛教石窟寺院,是位列中国云岗、龙门、敦煌、麦积山四大名窟之后的全

国第五大石窟群。也是北齐佛教雕刻艺术的宝藏。它始建于北齐,经隋、唐、宋、明

历代开凿续修,共有大小洞窟十六座,造像4300多尊。它一方面是中西方文化互相融

汇过程的历史体现,另一方面是南北方文化相互渗透的历史见证,是中国佛教雕塑艺

术汉化过程中承上启下,融汇贯通的重要环节。娲皇宫石窟现存北齐佛教刻经六部,

共计约13万字,是国内摩崖刻经保存文字最多最完整的一处,是研究中国佛教史和校

勘中国佛教史籍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北朝书法艺术的精品。

磁州窑文化

磁县、峰峰矿区的西部地区,是绵延的太行山余脉,这里蕴藏着大量的高

中国磁州窑博物馆

岭土,是制作陶瓷的天然原料。从北齐时就已开始烧造瓷器,并逐渐形成了漳河流域

的观台和滏阳河流域的彭城两大窑场。宋元时期逐渐发展成为北方最大的民间瓷窑,

从此薪火相传,绵延千年。其造型优美,装饰手法丰富,色彩对比强烈,题材广泛,

技艺高超,瓷器产品在艺术上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它所创造的白地黑花的装饰艺

术,集诗、书、画于一体,独具浓郁的乡土气息,代表了古代北方民窑的最高水平。

古来就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千里彭城,日进斗金”之说。磁州窑以粗犷、

豪放、潇洒的艺术风格而独树一帜,创造了宋金元时期民间瓷艺的最高成就,体现出

民间工艺强大的生命力。磁州窑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文化艺术中部占有极其重要

的地位。

广府太极文化

灿烂的东方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太极文化。清朝道光年间,在中国邯郸的永年县

广府城,诞生了一代太极宗师杨露禅和武禹襄,使永年县成为中国太极拳两大流派—

杨式太极拳和武式太极拳的中兴发祥之地。在此后的一百多年中,杨式和武式太极拳

广为传播,尤其是杨式太极拳开武术健身之先河,使太极拳易于习练,

广府太极

成为强身健体的体育项目。太极拳作为祖国传统的文化艺术瑰宝,就是从这里走遍全

国、走向世界,成为亿万民众热爱的体育健身运动。太极拳以集武术、医术、导引术

为一体的科学的人体文化,引起了世界各国专家、学者及爱好者的重视和喜爱,广府

的太极拳文化已成为中国的国粹而载入史册。被国家授予“世界太极拳夏令营基地”

、“太极拳研究中心”、“太极拳之乡”、“太极拳圣地”。如今,以杨露蝉和武禹

襄为代表的广府太极文化,已成为河北乃至中国向世界传播健康和友谊的纽带。影视

剧《广府太极传奇》在广府实地拍摄。

鸡泽毛遂文化

河北鸡泽是战国时期赵国名人毛遂的故里,“毛遂自荐”“一言九鼎”“脱颖而出”

等成语典故和毛遂精神是毛遂留给家乡的宝贵遗产。2008年,经专家考证,鸡泽毛官

营村是“毛遂自荐”

中毛遂的故乡,同样也是毛姓氏族的祖籍地,直至毛遂部分后人迁徙至河南、浙江、

江西、云南等地,后辗转至韶山——诞生了一代伟人,鸡泽县决定加强对毛遂

文化的研究,挖掘整合毛遂文化资源,弘扬毛遂精神。为此,作为毛遂故里,

祖籍地的鸡泽成立毛遂文化研究会,加强对毛遂文化资源的发掘、抢救、保护和利用

。近一年来,研究会探讨毛姓起源,考证毛遂及其家族名人毛享、毛苌、毛藻生平事

迹,并积极与国内外毛氏后裔联系,为大力弘扬毛遂精神,其一鸡泽将新一中更名为

毛遂中学,其二还将建设毛遂大街彰显毛遂文化,弘扬征集汇编毛氏宗谱,下力量搜

集有关毛遂文化的历史文物。一部反映战国时期名人毛遂事迹的《毛遂自荐》画册,

日前在河北省鸡泽县发行。鸡泽县组织人员撰写的《毛遂传》及**故事片《毛遂传

奇》创作,均已撰写完毕。据了解,这只是毛遂故里挖掘和弘扬“毛遂文化”内容的

一部分。此外,一部诚义燕赵人文精神的数字**《毛遂自荐》译名《毛遂传奇》日

前已在全国各电视台首播,并将由华夏**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向海外发行;本剧是由

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电视剧制作中心、中共邯郸市委宣传部、鸡泽县委宣

传部联合摄制。这也是鸡泽县弘扬和挖掘毛遂精神的又一力作。

边区革命文化

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

邯郸在中国抗日战争和中,是晋冀鲁豫解放区的中心。、邓小平及其

领导的八路军129师以太行山为战场,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展现出边区人民的浩然正

气和民族之魂。刘、邓首长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在这里指挥大小战役3100多次

,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不朽的功勋,形成了光彪史册的革命军事文化。从这块

红色土地上走出的300余位将帅,成为新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的中坚力量。《人民日报

》、《人民画报》在邯郸创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华北新华广播电台在邯郸开

播。在抗战中创建于邯郸的《人山报》影响深远,边区革命文艺活动和创作演艺队伍

在这里培养、成长、壮大,催生出了如火如荼的边区大众文化。现代最早的纪念性建

筑——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和涉县的“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及“陈列馆”名列了全国

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一)邯郸学步

这个故事说的是战国时代,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到赵国都城邯郸去,看到邯郸人走路的

姿态很美,就跟着学起来,结果不但没有学好,反而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只

好爬着回到家乡。后来这个故事演化为成语——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到家,反

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领也丢掉了。

这是一个流传的很广的故事。有一段时间我经常去邯郸,同事们见到我都开玩笑说,

看你又不会走路了,是不是又去邯郸了呀?看来这已经是一个妇孺皆知的故事了。流

传的广泛固然是好事,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够忽视这个故事在今天的启示意义。如今

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人们生活,照抄照搬西方的倾向严重,忽视了自身的特点,结

果学得不伦不类。

在邯郸市区中心地带有一座学步桥,传说燕国少年就是在这里学邯郸人走路的。现存

的石桥建于明代,已不再通车,围绕石桥修建成了一个市民休闲娱乐广场,把学步的

故事刻成雕塑教育后代,广场还刻立了许多碑文,讲述着邯郸的历史,还有一个不规

则雕塑上面刻了与邯郸有关的成语条目,寓教于乐,很有意思。

(二)负荆请罪

在邯郸老市区距离火车站不远的街道里,有一处非常短小的巷子——回车巷,这里就

是蔺相如回避廉颇的窄巷。如今这里新修起了很多仿古建筑,巷子也名存实亡,古风

尽失,但是还在巷口立了一通石碑,记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这是一个曾经入选中学课本的故事。战国时,赵国文官蔺相如出使秦国御敌有策,使

得价值连城的和氏美玉完璧归赵,又赴渑池会舌战秦王,维护国体尊严,被封为上卿

,位于大将廉颇之上。屡立战功的老将廉颇心中不服,扬言如见到蔺相如就要羞辱他

。一次两人乘坐马车相遇与窄巷之中,蔺相如顾全大局,让自己的马车退出窄巷避让

廉颇,致使廉颇深受感动,于是廉颇便光着上身,身背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从此两

人结为生之交,赵国将相和睦,国势大振。这个故事也很快演变成成语,表示勇于

承认自己的错误,真心实意地接受对方惩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了错误勇于承

认,勇于接受处罚,就能够获得他人的原谅,征得别人的尊敬。现在,这是个应用得

非常广泛的成语。

回车巷一带是邯郸的老城区,那里有很多老房子,有几处深宅大院,是民国时期邯郸

市政府机构的院落,今天住在那里的都是普通百姓。房子虽然老旧了,民风依然侠义

犹存。那一日我背着相机在老街闲逛,一位工人模样的中年人自告奋勇地领着到处转

,在他的带领下,我看到了邯郸古城墙遗迹,民国邯郸政府的税务局和机械局的大院

,还有一座简易的土地庙。老街上的人们闲适自在,放学的学生们嬉笑打闹,没有呼

啸的汽车,偶尔响起一声小贩的叫卖声,深处其中恍如隔世。不过拆迁改造的推土机

的轰鸣声已经隐约地听到了,不知道这份宁静还能守护多久。

(三)黄粱美梦

这个故事跟战国没什么关系,但是故事发生在邯郸。说古时候有个姓卢的书生进京赶

考,路过邯郸投宿店家,穷困潦倒,失意落魄,独自慨叹,恰遇吕洞宾也路过此地,

见此情形打算开导开导他,就给了他一个瓷枕头,卢生枕着枕头入睡后开始做梦,梦

到自己娶了一个出身富庶人家的美若天仙的女子为妻,又进京考中了进士,继而到处

建功立业,当了宰相,后被妒贤嫉能的奸人陷害险受牢狱之灾,后来转危为安,子孙

满堂,终老而。梦到了,卢生就惊醒了,一看店主做的黄米饭还没熟呢。

这个故事最早出自唐代沈既济的传奇小说《枕中记》,后来汤显祖和蒲松龄都对这个

故事进行过演绎,故事中吕仙后来被演绎成吕洞宾。现在人们利用这个成语比喻不可

能实现的虚幻梦想。但依我看,作者原意是打算通过一个梦描述人的一生所可能经历

的荣华富贵和坎坷曲折,表达人生如梦的消极厌世的观点,故事的结尾说卢生梦醒之

后对人生大彻大悟,跟随吕洞宾云游布道去了。

后人在卢生做梦的小店修建了吕仙祠,现存最早遗迹是门前照壁上的明代石刻,据说

石刻“蓬莱仙境”这四个大字是吕洞宾手书,苍劲洒脱,有一股子仙风道骨之气。其

他殿堂如钟离殿、吕祖殿、卢生殿都是近来重修的。

在吕仙祠的东跨院,有一个以梦为题材的博物馆,把古籍、传说中比较著名的“梦”

,如庄子梦蝶、红楼梦、南柯一梦等等,用绘画和说明形式展出,生动有趣,仿佛进

入了梦的世界,尤其是用中国画技法绘制的绘画很有水准,如果用展出的内容出版一

本连环画,一定受欢迎。

(四)胡服骑射

“胡服骑射”这个故事我认为它算不得成语,充其量只能是个典故。这个典故告诫人

们不要固步自封,而要学习别人的长处,勇于改革。对处在社会变革当中的我们,还

是具有比较重要的警示作用的。

赵武灵王是赵国的一位奋发有为的国君,在与周边胡人的军事摩擦中,他发现胡人的

短衣长裤、骑马作战非常灵活,于是主张穿胡人的服装,学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

法。为此,他力排众议,带头穿胡服,学骑马,练射箭,亲自训练士兵,使赵国军事

力量日益强大,得以击退胡人,消灭中山,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邯郸市西的插箭岭相传是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训练士卒的场所,邯郸市区的

丛台公园中的武灵丛台则是赵武灵王检阅军队是使用的。如今从台已经成为邯郸市的

地标建筑,许多商品都以丛台命名,当地人还送过我一瓶“丛台”酒呢。

“滏流东渐,紫气西来”的丛台,除了检阅练兵之外,还是王侯休息娱乐的地方,颇

负盛名,历史上屡建屡废,现在的主体建筑是清朝同治年间留下来的。历史上许多大

文豪,如李白、杜甫、郭沫若等,帝王如乾隆等都曾慕名登台,是一处文化古迹。如

今,这里建成了丛台公园,成了普通百姓休息娱乐的场所。

邯郸位于河北省南部,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这里被称为中国的“成语之乡”、“

典故之乡”。古城邯郸在2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灿烂的文化,涌现了众多脍

炙人口的成语典故。

邯郸学步———学步桥:桥名出典于《庄子·秋水篇》,据载:“春秋战国时,有燕

国寿陵少年,看邯郸人步姿优美,便学步于邯郸,结果未得其能,又失其故步,匍匐

而归,引起大笑”。唐代诗人李白借此典故曾书“寿陵失本步,笑煞邯郸人”的诗句

至今,邯郸尚有学步桥一景存在。位于邯郸市区北关街,横跨沁河之上,为三孔石拱

桥,大孔券两侧有四个小拱券,桥长35米,宽8.3米,通高4米。桥拱中心处雕有向下

俯视的龙头。桥面两侧有石栏杆,各有石柱多根,柱上雕刻石狮、石猴等兽形,形态

各异,制作精巧,造形美观,具有民族传统风格,为一处重要的古代建筑。

邯郸一梦———黄粱梦:中国成语中,有邯郸一梦、黄粱一梦、黄粱美梦、一枕黄粱

、梦熟黄粱、梦觉黄粱等,都是一个意思。此典出自唐人传奇《枕中记》。大概情节

是,有位叫卢生的秀才进京赶考途经邯郸,在一小客栈住下。当时,店主正在煮黄米

饭,卢生劳累之中便昏沉睡去,做了一个美梦,梦中享尽一生富贵荣华。等他一觉醒

来,一切没有变化,他还是个穷书生,连店主做的那锅黄米饭还没煮熟。

当年卢生做美梦时的客栈,现在已发展成一个大集镇,就叫“黄粱梦”,位于邯郸市

北15公里处,占地20亩,是一组规模宏伟、保存较好的明清时代道观古建筑群。祠内

主要建筑有钟离殿、吕祖殿、卢生殿等,布局严谨,错落有致。卢生殿内有卢生睡像

与睡榻相连。中央院落松竹交荫,鸟语花香。祠内还建有莲池、假山、回廊、碑碣、

钟鼓楼、八卦亭,间有古松翠柏点缀,环境优美清静,确有古观幽雅之遗风。这便是

黄粱美梦典故的故乡了。

胡服骑射———插箭岭:胡服骑射,见于《史记·赵世家》:“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

百姓”。赵武灵王是赵国的一位奋发有为的国君,他为了抵御北方胡人的侵略,实行

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改革的中心内容是穿胡人的服装,学人骑马射箭的

作战方法。为此,他力排众议,带头穿胡服,习骑马,练射箭,亲自训练士兵,使赵

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而能西退胡人,北灭中山,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胡服骑

射”这个典故告诉人们不要故步自封,应学习别人长处,勇于改革。

相传邯郸市西的插箭岭就是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训练士卒的场所。现此处已

开辟为一处融古代文化与现代游乐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园林———赵苑。

赵苑占地2100亩,为群雀式建筑,雄伟壮观,玲珑剔透。苑内景观分四部分。东部为

古名胜遗址区,内有插箭岭、梳妆楼、照眉池、铸箭炉等古遗址,有新修建的赵王殿

、诸子百家殿、古代兵器陈列馆。南部为苑囿区,内有鸳鸯园、家家乐游艺园。西部

为现代游乐区,内有九宫城、水上世界、胡服骑射场、垂钓园等。北部为度假区,有

仿古宾舍、高档泳池、台球房和小型放映厅等,是疗养度假的好地方。近期又在北大

门东侧建起了“邯郸成语典故苑”,占地102亩,总体规划以具有北方特色为主的园林

为载体,以发生在邯郸的58个成语典故为内容,以战国时期的建筑特色为风格,以碑

刻、浮雕、绘画、自然山石像形喻义等多种艺术手法为表现形式。整个园林以门、沼

、台、山四大主体为中轴线,形成了9个各具特色的艺术景区。

炼石补天———娲皇宫:娲皇宫是一座气势宏大的古建筑群。位于邯郸市涉县凤凰山

上,距邯郸市120公里。相传是因“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之处而得名。始建于北

齐(550—557年),明嘉靖、万历年间陆续建筑,清咸丰年间重修,占地76万平方米

。主体建筑娲皇阁依山就势,坐北朝南,北靠绝壁,高四层23米。在建筑选址、地势

利用上独具匠心,整体建筑用8根铁索拴在悬崖上的8个拴马鼻上。娲皇阁的两旁建有

钟鼓楼,阁外山崖上保存有距今1400多年艺术价值极高的北齐摩崖石刻。

织绚邯郸———邯郸故城:东周时期,卫献公的弟弟姬专,为避灾难逃到晋国的邯郸

,他在这里专心致志营造邯郸,一生不再谈论卫国,这便是“织绚邯郸”的典故,意

思是忘掉过去向前看。人们常用“织绚邯郸”这一成语来形容为新生活而奋斗的人们

邯郸故城,在今邯郸市区的西南部,由东城、西城、北城三部分组成,平面呈“品”

字形,城内总面积为505万平方米。遗址周围保留着残高3至8米蜿蜒起伏的夯土城墙,

围墙内地面有布局严整的十几处夯土台,城下有面积宽广的十几处夯土基址。

这座历史悠久的宫城,始建于战国时期。自赵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年)迁都邯郸,至

赵王迁八年(公元前228年)被秦所占,历经八代共159年,一直为赵国的王宫所在地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秦将章邯引兵至邯郸“皆徒其民河内,夷其城廓”,

自此赵王城变为废墟。赵都邯郸故城,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虽受到天灾与人为

的损毁,但地面的遗存仍很雄伟壮观,地下的遗址也颇丰富。其平面布局基本符合我

国古代前者为城,后者为廓,五里之城,七里之廓的都城建筑定制。

围魏救赵、完璧归赵、赵威后问齐使、触龙说赵太后———丛台:赵国曾是一个多难

的国家。他在历史上曾经被侵犯和被欺侮。但是,国难识忠臣,国难出人杰,赵国出

现了一批不畏强权,善于联合其他国家共同抗暴的英雄人物,出了一批有远见、明大

义的君臣,如赵武灵王、赵威后(即赵太后)、蔺相如、平原君、毛遂等人,终于使

赵国自立于强国之林。至今,邯郸尚存留有许多赵国遗迹,显示着赵国的霸业和强盛

“典故之乡”邯郸有什么特点?

邯郸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

一、民间文学(3项)

1、邯郸成语典故文化 邯郸市直

2、邯郸古城传说与民俗 丛台区、邯山区

复兴区、邯郸县

3、大名古城传说与民俗 大名县

二、民间美术(3项)

1、木 版 画(三合村) 永年县

(袁庄村) 邯郸县

2、冀南民居建筑工艺(伯延镇) 武安市

(老鸦峪王家大院) 峰峰矿区

3、民间剪纸(磁 县) 磁 县

(复兴区) 复兴区

三、民间音乐(6项)

1、涉县寺庙音乐 涉 县

2、西戌道教音乐 涉 县

3、河北鼓吹乐 永年县

4、冀南吹歌(魏 县) 魏 县

(大名县) 大名县

(临漳县) 临漳县

5、民间小曲(永年正里村) 永年县

(成安姜营村) 成安县

(涉县唱家庭) 涉 县

6、冀南鼓乐(磁县迓鼓) 磁 县

(临漳得胜鼓) 临漳县

四、民间舞蹈(9项)

1、曲周龙灯 曲周县

2、撵 花 临漳县

3、冀南扇鼓舞(河东村) 丛台区

4、聚英叉会 曲周县

5、抬花桌 永年县

6、庆和峪背阁 磁 县

7、二人扳 馆陶县

8、南大峪彩帷 峰峰矿区

9、李家村高跷皇杠 临漳县

五、戏曲(14项)

1、冀南皮影戏(磁 县) 邯郸市直

(成安县)

(肥乡县)

(魏 县)

(馆陶县)

(大名县)

(曲周县)

(永年县)

2、武安平调落子剧 武安市

3、永年西调 永年县

4、磁县怀调 磁 县

5、坠子(郭小屯坠子戏曲曲艺村) 临漳县

(有阁刘坠子戏) 临漳县

6、落子(西狄邱落子戏曲村) 临漳县

(魏县落腔) 魏 县

(驸马寨落子) 鸡泽县

7、四股弦(北坡头四股弦戏曲村) 魏 县

(南营村四股弦戏) 肥乡县

(馆陶县四股弦戏) 馆陶县

(宿凤村四股弦戏) 峰峰矿区

8、柳子腔 曲周县

9、木偶戏 馆陶县

10、武安傩戏 武安市

11、邯郸赛戏(东填池) 高新区

(涉县排赛) 涉 县

(东通乐) 武 安

12、韩固营弦子腔 鸡泽县

13、豫剧桑派艺术 东风剧团

14、大靳村罗戏 肥乡县

六、民间曲艺(5项)

1、张家坠书 馆陶县

2、拉洋片 广平县

3、曲艺坠子 成安县

4、梨花大鼓 鸡泽县

5、英歌溜 临漳县

七、民间杂技(1项)

1、台村上刀山 涉 县

八、民间手工技艺(10项)

1、磁州窑烧制技艺 峰峰矿区

2、土纺土织(土纺土织技艺) 魏 县

(民间彩印花布技艺) 魏 县

(蓝印花布技艺) 魏 县

(土布织字技艺) 鸡泽县

(土布织字技艺) 肥乡县

3、大名草编传统手工技艺 大名县

4、馆陶黑陶制作技艺 馆陶县

5、太和堂药业 永年县

6、书画手工装裱技艺 成安县

7、扎纸手工技艺 磁 县

8、南小留木旋工艺 广平县

9、磁州陶器制作技艺 磁 县

10、东屯风筝制作技艺 大名县

九、生产商贸习俗(5项)

1、贞元增酒酿造工艺 丛台酒业公司

2、二毛烧鸡制作技艺 大名县

3、五百居香肠制作技艺 大名县

4、郭八火烧制作技艺 大名县

5、酱包瓜腌制技艺 馆陶县

十、人生礼俗(2项)

1、送羊节 磁 县

2、井店丧葬习俗(哭街) 涉 县

十一、民间信仰(1项)

1、女娲祭典 涉 县

十二、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6项)

1、杨式太极拳 永年县

2、武式太极拳 永年县

3、卢氏太极拳 广平县

4、大架佛汉锤拳 大名县

5、陈村查拳 邱 县

6、长洪拳 成安县

十三、文化空间(8项)

1、滏阳河灯(马头镇) 马头工业园区

(张庄桥村) 邯山区

2、苇子灯阵 峰峰矿区

3、彩布拧台 邯山区

4、黄粱梦文化 黄粱梦文保所

5、黄粱梦庙会 邯郸县

6、冀南元宵花会(临漳县) 临漳县

(涉县更乐镇) 涉 县

(磁县光录村) 磁 县

(丛中花会) 邯郸县

(王看烟火灯地) 峰峰矿区

7、土山诚会 武安市

8、虎守杏林 邱 县

详细资料:

]1、磁县迓鼓

磁县迓鼓历史源远流长,据史书记载,迓鼓是产生于宋代,流传于元、明、清代的一种民间舞蹈,然而根据磁县在南北朝的东魏、南北朝古墓群中挖掘出的出土文物“击鼓俑”证实,磁县的迓鼓产生于南北朝的东魏。清末中后期至19世纪40年代,在冀南豫北一代流传,特别是磁县迓鼓流传兴盛。

磁县迓鼓直径48公分,厚度约20公分,表演时鼓吊于胸前双槌击之,演员穿米**和兰色服装(80年代白底红条色),演奏时较为自由,可一人独奏,也可二人对敲,还可以众人齐擂,鼓点雄浑激烈,如万马奔腾,如雷鸣电闪,令人鼓舞,催人振奋,它的曲目共有72套,现保留下来有20余套。

2、磁县怀调

怀调是个古老板腔体剧种,目前,磁县怀调剧团共有3个:一是西小屋怀调剧团,现任团长王利民,该团共有演员38人;二是庆和峪怀调剧团,现任团长白永伏,共有演员45人;三是黄鼠怀调剧团,现任团长俎本新,共有演员50余人。他们主要上演怀调传统剧目和现代小戏,重点活跃于河北、山西、山东、河南一带。

怀调上承隋唐时期的《踏谣娘》艺术成就,下接明代弦索调的艺术规范,形成于明万历年间至清初。据《磁州文史资料》记载:怀调起源于磁州,早年,漳河北岸喜欢戏曲的艺人在农闲时就三、五个聚在一起唱上几段。当时的乐器只有自制的大弦,因唱者大都站在板凳之上,所以,最初称为“板唱”。板唱时期没有什么手势,舞蹈,仅是唱者顺口喊唱,但符合一定的曲调。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剧情内容的需要,人们对唱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他们能表现出剧中人物的喜怒悲乐,于是就逐渐有了符合剧情的唱腔和动作,并由此形成了早期的怀调剧种。

3、魏县土纺土织技艺

魏县土纺土织历史悠久,自7世纪棉花从印度传入中国后,由麻纺织转入了棉纺织业。到了元代,在黄道婆纺织机具和技术改革影响下,促进了魏县土纺土织业的发展,旧时,魏县农村家家户户都会织布。老辈人身上穿的衣服,床上用的床单、被褥、包袱皮、闺女嫁妆等,都是自家的纺织布。在明、清和建国初期,由于魏县气候和地理环境特别适宜棉花种植,所以,在农村种植棉花十分普遍,民间土纺土织技术十分发达,家家都有木制的纺车和织布机,成年妇女都会摇车纺线、登机织布。

魏县土纺土织工艺程序是:搓花节、纺线、打线、染线、浆线、络线、印布、掏缯、倒纬、绑机、织布等工序。决定土纺土织条、格、花纹图案的关键是:经、纬色线排列和缯的多少。缯,分二页缯和四页缯。二页缯,用单梭可织白布、条纹布;经、纬色线的有序排列,用多个梭,可织出多种多样的方格布;四页缯能织出纹理美观、层次丰富的花纹布;魏县土纺土织经过广大妇女长时间生产实验,创造出了条格、花纹布花色图案多达200余种。条纹布有:菜瓜道、七彩虹、半个脸等;方格布有:席子纹、筛子底儿、石榴子儿、苏联大开花等;四页缯布有:水纹、斜纹、斗纹、胡椒花纹等;有些艺人还可织出多种装饰图案和书法作品。

4、草编传统手工技艺

大名草编手工艺是卫河以东地区传统家庭手工艺制品,妇孺皆能,多以麦秆制作草帽提篮等物品。在此基础上,经过民间艺人的研究,又增加了提袋、茶垫、坐垫、地席、门帘、果盒、纸篓、拖鞋以及用麦草制作的贴画、贴盒等,麦草贴画集油画、工笔画等艺术于一身,多表现花鸟虫鱼,虎啸深山,鹿鸣翠谷,悬流飞瀑等题材,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

草编工艺,据说已有1500年的历史,清朝雍正年间(约1730年左右),从山东掖县传入大名县境内,起始,源于西付集乡朱家村,后传至大名县卫河以东地区,掐编手工艺遂至千家万户。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草编手工艺品在大名县及周边有一定的影响,由于经济落后等原因,所制产品大部分自家使用,部分产品如手工草帽在市场上销售,在大名县建草编厂后,大名县开始从事草编手工艺深加工,所开发的草编产品约有千种,产品至欧亚等国家,为大名县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曾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上草编手工艺品制作费时、费力,没有可观的经济价值,销路渠道少,一些从事此行业的人员逐步改行从事其它行业。从事此项手工艺的人员越来越少。

5、滏阳河灯(马头镇、张庄桥)

马头河灯文化源远流长,是华北沿滏阳河一带河灯文化的源头和缩影。

河灯从唐代一家一户单一放河灯经宋、元两**育传承和发展,逐步演变成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民俗文化。明、清两代,因航运的发达,商贾云集,以河灯为寄托,各种形式的祈福和祭祀活动随之风行,河灯文化达到鼎盛时期。解放后,因建东武仕水库引水,致使滏阳河航运衰落。河灯文化在政府和民间组织的大力支持下,得以传承和发展。

马头河灯以其特定的地域性、宗教性、娱乐性和独创性,成为中原河灯文化的代表之一。

张庄桥元宵河灯来自古老的民间祭祀活动,求得民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河灯也叫“荷花灯”,传统河灯一般是在纸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每年正月十五元宵夜,沿河的老百姓都要把自制的形式各异的河灯放在滏阳河里任其漂流,以求平安吉祥。放河灯一般为自发行为,通常与小孩儿打花灯、放焰火、社戏等等及其它庆祝活动相伴,在河畔构成一道景观。

6、曲周龙灯

“曲周龙灯”是曲周县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舞蹈,分布区域为曲周县曲周镇。“曲周龙灯”起源于宋代。据传,宋朝时期的曲周县十年九涝,庄稼无所收成,农民贫困交加。民间有敬奉龙王,可保平安的传说。于是,为了求龙王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就制作了一条龙,龙内燃灯,起名“龙灯”。每年元宵节,挥舞龙灯,敬仰龙王,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曲周龙灯”制作、造型别具一格,表演、舞法奇特多变,仪仗、规模气势恢弘。经北京民族文化宫专家鉴定,被确认为汉民族龙灯的典型代表。“曲周龙灯”填补了我国圆身龙灯的空白,引领了龙灯发展的潮流。

7、彩布拧台

大隐豹彩布拧台,是一种历史悠久具有独特艺术性的民间技艺。明代永乐年间,从山西迁民时带来此工艺,故最迟始于明朝。最早是冀南一带的豪门望族所搭的灵棚,后被大隐豹村创造性地用彩布移植到戏台、楼阁上,经过明、清两代的发展至清末已趋完善。凡遇太平盛世或丰年庆典,该村举办此项活动但其形成的初期却在元代,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彩布拧台是一种有较长历史的民间技艺,是在木搭戏台骨架的基础上,采用各色花布拧扎成一个有很高艺术欣赏价值的玲珑多姿的仿古戏楼。从台脊、瓦楞、飞禽、走兽,到圆柱、方棂、斗拱、匾额无不是用布拧扎而成。或翎毛,或花卉,或人物,或花纹,处处形象生动,以假乱真。

彩布拧台拧扎时间多在二月初八大隐豹庙会上,拧台一般在正月中旬动工,直到农历二月初八庙会前竣工,展开时间一月左右。大隐豹彩布拧台,在河北省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8、邯郸赛戏

赛戏是戏剧界认为已经失传的古老剧种,邯郸赛戏主要包括东填池赛戏、东通乐赛戏和涉县排赛。

东填池村赛戏历史渊源较久。据村民传说起自元朝至顺年间(公元1330—1332年)以前。现存剧本中最早的是清朝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抄本,距今已有178年。

东通乐赛戏流传于武安市北部的大同镇东通乐村。据东通乐村现存的手抄赛戏都本封面上“道光八年”、“光绪二十四年”、“同治十年”、“同治十三年”、“光绪十六年”、“光绪十七年”的字样可知“东通乐赛戏”至少已从清道光年间流传至今。最早的形成起因和时间,现已无从查考。

涉县“排赛”赛戏为古老的原始戏剧,它与民间的原始宗教、道教祭祀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山神与女娲是供奉的主要对象。在活动上倡导全民参与,在时间上主要限于元宵节,在表演上为白话式,在内容上主要为军国征伐戏类。它是我国先民创建戏剧的活化石。涉县流传至民国时尚有八九个村能演,后又经战争或政治运动,至20世纪80年代只有上清凉、弹音村勉强演出。

9、永年西调

永年西调是由山西上党梆子传入永年后而形成的一个独立剧种。清咸丰年间传入永年后,不断吸引永年当地人加入班社参与演出。在演出过程中,永年一带的方言语音逐渐渗透其中,唱腔和念白杂讲冀南音调,同时,大量地受到了京剧及河北梆子、平调、乱弹、丝弦等地方剧种和永年民间音乐的影响,经过较长时间的磨合,终于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民间戏曲剧种。

永年西调属板腔体,唱腔旋律结构完整,富于变化,多用四度、五度、八度大跳,贯以大幅度的下行阶进,运用真、假声相结合的演唱方法,板式繁复多样,成本成套,长于表现高亢、激昂、奔放的感情和活泼欢快的情绪。永年西调擅演朝代大戏,场面宏大,常演的传统剧目有二百多出,好多剧目为西调所独有,且行当齐全,表演粗犷、豪迈、简练、朴实,乡土气息浓厚。

永年西调的伴奏乐器十分独特,特别是头弦锯琴,为地道的自制民族乐器,琴竽较短,琴筒粗长,用楸木或桐木掏成,传统用皮做弦,采用五度定弦,内6外3。二把弦为土制京胡,内3外6,相辅相成,高亢激越。

10、苇子灯阵

民间舞蹈“苇子灯”为东王看村所独有。王看苇子灯是我国古代北方花会的民间舞蹈。每年元宵节期间东王看的苇子灯一直是西王看迎烟火活动的花会队伍的领头节目。其地位十分重要。每年在制作灯时,家家参与,壮劳力全部参加,是一项全村参与的民间活动,群众基础十分雄厚。表演形式和内容不断创新和发展。

相传,战国时期的赵国名相蔺相如出生在太行山区贾壁村,离赵都邯郸城百十余里,策马即到。逢年过节,蔺相如总忘不了回村看望父老乡亲,与民同乐。元宵之夜,准会把自家的宫灯挂在庄子里最热闹的地方,供更多的人观赏。一来二去,宫灯便流传在民间。当时,这一代乡野盛产芦苇,百姓便就地取材,仿照宫灯做成苇子灯。到了明朝,与贾壁村一山之隔的王看村人,在山坡上砍柴,就能瞧见山下贾壁村表演的苇子灯。他们就暗暗记会了苇子灯的鼓点。有趣的是从那以后,贾壁村的苇子灯息鼓了,王看村的苇子灯却红火了,并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古磁州花会中的瑰宝。

11、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起源于清道光年间,为河北永年广府东街人武禹襄所创,传至今天已有160多年的历史了。

一百多年来,武式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越来越受到全国及全世界人们的喜爱。武式太极拳不但在拳术本身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而且在武术理论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的一系列著作成为研究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经典。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习练武式太极拳时,对武式太极拳一些深邃的理论和拳理缺乏研究、领略,较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我们对这一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永年县委、县政府对武式太极拳这一优秀的文化样式十分重视,重修了武氏故居,成立了研究会和专门的保护组织,对优秀的传人实施奖励,在全县大力推广,制定了保护计划,从各方面进行大力的支持。

12、涉县寺庙音乐

涉县寺庙音乐属佛教音乐,据专家鉴定为宋代工尺谱。现存270首曲谱,演奏乐器为三种气鸣乐器(笛、管、笙),七种体鸣乐器(云锣、木鱼、铙、钹、钗、铛、罄),一种膜鸣乐器(鼓),管子为锡材自制,称为锡管,是乐班中主乐器。乐班最少10人,以偶数递增,最多24人,按法事大小定人数。

涉县寺庙音乐自古至今主要活动在河北省的涉县、武安、磁县、山西省的左权县、黎城县、平顺县、河南省的安阳、林州市等邻近县域。

涉县寺庙音乐属南音南曲,为宋时佛教音乐,并且是原滋原味地保持到了今天,因为佛教的传承形式非常特殊,据传承人侯俊堂同志说,佛教中一切内容一是秘不外传,只传内不传外,一是原有内容只能学,不能改,由此可见,它是宋代时期佛教音乐经千余年传承保存至今的活化石。涉县寺庙音乐在当地为独家所有,且曲谱数量多,历史较悠久,在晋冀豫三省交界地区影响较大,实为中华音乐宝库中的一枝奇葩。

13、撵花

临漳县西街撵花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相传当时有开封人氏刘子东在临漳西街以卖水饺为生,每逢过年,十五元宵节之际,为和老百姓一起凑热闹、闹高兴,就把自己懂的这些撵花中的小故事教于当时的西街村人王孟华,这八个故事有:1、三教门;2、赵匡胤送京娘;3、打渔杀家;4、拾玉镯;5、唐僧取经;6、错断阎罗教;7、抱盔;8、琉璃鬼顶灯。然后由王孟华在西街村组织起一个小型的撵花队伍,一起热闹的演绎这内容丰富的八个故事和老百姓一起闹元宵。从此,这个每逢元宵佳节撵花的风俗习惯就在西街村传沿下来,从未间断,每逢此时,不管老人还是小孩都兴高采烈、有滋有味的争相观看,甚是喜庆和热闹,提升了不少的节日气氛。

若干年后由王孟华传给第二代传人乔老大,乔老大又传给了第三代吴延年,在流传的同时,撵花的队伍也在不断的壮大,演员的技巧也越来越成熟,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多彩,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指示下进行了改进(又叫摔脚舞),曾参加市级演出并获奖,受到领导好评,到了90年代,又传给了崔桂生、杨秀等人。

14、黄粱梦文化

邯郸黄粱梦文化是以吕仙祠为依托,同道教文化、民俗文化融合存在的综合文化现象,是罕见的有实物载体的中国梦文化代表。吕仙祠是黄粱美梦典故的发生地,它的兴建源于当地民间传说和唐代沈既济的传奇小说《枕中记》。

卢生祠最初只是文人感叹时世命运,百姓寻求祛病消灾的场所;后随着道教的兴盛和八仙人物的定型,人们将点化卢生的吕翁附会到吕洞宾身上,逐渐从独神供奉发展成为北方全真教的道观,民间百姓对卢生以及吕洞宾的信仰由当地百姓世代相传,祭祀活动延续至今,每年夏历四月十一的庙会最为隆重。邯郸黄粱梦文化具有极高学术价值、历史价值和实用价值。黄粱美梦是梦幻文学的一朵奇葩,由它影响而产生的小说戏剧历朝历代都有续写改编,与邯郸梦相关的诗文多达二百余首,碑刻现存三十余通。近年来,陆续出版有《黄粱梦传说》、《黄粱梦诗词精选》、《邯郸之梦》等书籍,并新建有中国名梦馆。

成语之都是哪里?

邯郸市是一座兼具占老文明和现代风采的历史文化名城,位于河北省最南端,地处被誉为“华夏龙骨、天下之脊”的太行山东麓,华北平原西南部。西依巍巍太行,东临华北大平原,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全市总面积1.266万平方千米,是一座兼具古老文明和现代风采的城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19个较大的市之一。总人口约849.9万人。

邯郸是7000年前磁山文化的发源地。磁山文化是一种早于仰韶文化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就在这里哺育了炎黄子孙的先民,并且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磁山文化。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类智慧的巧妙结合,赋予了这座城市以丰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旅游资源,也留下了众多的古迹遗址、陵墓祠堂和碑刻石窟,俨然一座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交相辉映的露天博物馆。邯郸是世界上粮食作物——粟的最早发源地。

邯郸兴起于殷商后期战国时成为“七雄”之一赵国的都城。这一时期留下的古迹遗址比比皆是。如赵王城遗址、武灵丛台、学步桥、回车巷等。而且与之相联系的还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成语和典故,如围魏救赵、完璧归赵、邯郸学步、负荆请罪、胡服骑射、漳河投巫、破釜沉舟等。据考证邯郸县全国成语典故最多的城市,达200条之多,被誉为“成语典故之乡”。独具特色的燕赵文化培育出大批政治家、军事家和哲学家,著名的有蔺相如、廉颇、苟子、赵奢、李牧等。

邯郸的地理位置特殊自古就被人称作“关天下之形胜,绝天下之转输”的名城。赵敬侯以邯郸为都城得以迅速把赵国发展成为“前有漳滏,右倚常山,左邻河间,北通燕涿”的万乘强国。曹操以邺城(邯郸市南40千米)为基地,挟天子以令诸侯,独霸中原,称雄一方邺城繁盛一时,建安文学发祥于此。北齐王朝时,佛教盛行,凿窟建寺,留下了许多石窟艺术。唐宋时期,邯郸境内的大名府为“河北重镇”。宋元时期,磁州窑是中国北方民窑的杰出代表,以其绘画装饰丰富多彩,自然豪放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清末,这里诞生了一代太极宗师杨露禅、武禹襄,他们所创的杨式、武式太极拳以柔寓刚、刚柔相济的特点享誉海内外。

1940年,、邓小平率八路军一二九师挺进太行山区,以涉县赤岸村为司令部,开辟、创建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成为中原地区抗击日军的一支劲旅。

邯郸不仅文物古迹众多,而且自然风光秀丽。西部的太行山,峰峦叠翠,回环错列,于险峻之中蕴含着无限的秀美。因赵匡胤千里送京娘而得名的京娘湖秀美清澈。泛舟湖上,空气清新,清风徐来,尤如仙境。因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而得名的娲皇宫,登高远眺,如入云中,深山古刹的风的一览无余。在太行山深处,还有一个“长寿村”,该村人常年饮用山泉水,身强体健,长寿无疾。

邯郸是太极拳的故乡,已连续五届成功地举办了国际太极拳联谊会。聚集太极界六大门派,切磋技艺,弘扬太极文化。使太极拳真正成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运动,成为体育运动的阳春白雪。

诸多的名胜古迹为邯郸保存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除了以磁山文化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早期文化,以赵王城、武灵丛台为象征的古赵文化,还有以“曹魏三台”和南北响堂为代表的魏齐文化。革命战争年代,也做出了巨大贡献,现保存有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等革命历史遗址。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为邯郸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邯郸的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

邯郸

2005年8月,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专家评审组对邯郸市申报“成语典故之都”工作进行了考察。专家认为,从成语数量、历史沿革、发生地和流传程度等方面衡量,邯郸的成语典故在全国首屈一指,称之为“成语典故之都”当之无愧。同年10月27日,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河北省邯郸市举行命名颁牌仪式,授予邯郸市“中国成语典故之都”称号牌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