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学习 成语学习

躬身施礼的意思-躬身施礼的意思(水浒传)

tamoadmin 2024-10-19 人已围观

简介躬身的网络解释是:躬身词目躬身拼音gōngshēn意思古代一种类似鞠躬的礼节。把腰弯到膝盖处,表示对他人的尊重。躬身的网络解释是:躬身词目躬身拼音gōngshēn意思古代一种类似鞠躬的礼节。把腰弯到膝盖处,表示对他人的尊重。拼音是:gōngshēn。注音是:ㄍㄨㄥㄕㄣ。结构是:躬(左右结构)身(独体结构)。躬身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1.自

躬身施礼的意思-躬身施礼的意思(水浒传)

躬身的网络解释是:躬身词目躬身拼音gōngshēn意思古代一种类似鞠躬的礼节。把腰弯到膝盖处,表示对他人的尊重。

躬身的网络解释是:躬身词目躬身拼音gōngshēn意思古代一种类似鞠躬的礼节。把腰弯到膝盖处,表示对他人的尊重。拼音是:gōngshēn。注音是:ㄍㄨㄥㄕㄣ。结构是:躬(左右结构)身(独体结构)。

躬身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1.自身;自己。2.亲自;亲身。3.俯屈身体,以示恭敬。

二、引证解释

⒈自身;自己。引《国语·越语下》:“王若行之,将妨於国家,靡王躬身。”唐韩愈《袁州祭神文》之一:“刺史虽得罪,百姓何辜?宜降疾咎于某躬身,无令_寡蒙兹滥罚。”⒉亲自;亲身。引《庄子·在宥》:“天降朕以德,示朕以默,躬身求之,乃今也得。”田野《怒吼了的胶东》:“有时县长也躬身参加这些访问慰劳工作。”⒊俯屈身体,以示恭敬。引宋吴自牧《梦粱录·车驾诣景灵宫孟飨》:“躬身不要拜,唱喏直声立,奏圣躬万福。”《西游记》第五二回:“行者躬身唱_喏。”《红楼梦》第五七回:“王太医只管躬身陪笑。”

三、国语词典

弯屈身体以表示恭敬。词语翻译英语tobow法语s'incliner,secourber,fléchir

关于躬身的诗句

躬身下拜笑眉开

关于躬身的成语

反躬自责躬冒矢石鞠躬君子躬擐甲胄蹇蹇匪躬卑躬屈节鞠躬尽瘁躬身行礼

关于躬身的词语

躬身行礼卑躬屈节鞠躬君子躬擐甲胄反躬自问引咎责躬责躬省过躬操井臼鞠躬尽瘁返躬内省

关于躬身的造句

1、莫老的欣喜之情也是溢于言表,随即一躬身,语气诚恳的喊了声“少主!”。

2、坚持掏心窝子,不藏不掖,躬身自省,从具体问题中剖析思想根源。

3、四十来岁一张国字脸的骆宾王朝着陈政躬身施礼相谢多谢陈公子,武大娘我们可就住下了,放心,租金绝不会少。

4、此时的垂拱殿内,理宗一身明黄常衣,皱着眉头端坐于御案之后,御药院总管叶青蝶一身玄衣,躬身立在丹墀阶下。

5、颜宇恭恭敬敬地接过了战技本籍,躬身谢道。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躬身的详细信息

<<西游记>>第16回

众所周知,在《西游记》中,猪八戒是因为调戏了嫦娥才被玉帝贬至凡间的,其实在《西游记》原著中此嫦娥并非是广寒宫的主人,为什么这么说呢,接下来我就带大家去原著中看一看是怎么写的!

其实在《西游记》中的嫦娥并非特指一个人的名字,而只是对众多仙子的一个统称。可以叫做嫦娥仙子,娥仙子,只是月宫里能歌善舞的貌美宫娥罢了。猪八戒调戏的是众多嫦娥仙子中的一位,叫做风流仙子。

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的时候,八戒交代了被贬下凡的前因后果,这是文章第一次出现嫦娥。

原文道:“逞雄撞入广寒宫,风流仙子来相接。见他容貌挟人魂,旧日凡心难得灭。全无上下失尊卑,扯住嫦娥要陪歇。”这里的嫦娥对应的就是风流仙子,风流仙子是否名唤作嫦娥不能确定。

一句“来相接”说明了两层含义。一是风流仙子主动来迎接的也许未必是天蓬元帅,二是天蓬位尊风流仙子位卑,绝不是广寒宫的主人。

仙女是分为四个层次的,依次是仙子、仙娥、美姬、毛女,但是与有实权的八戒比地位肯定是卑下的。第八十五回八戒对妖精说过这样的话:“只因酒醉戏宫娥,那时就把英雄卖。”宫娥在此处相当于漂亮的丫鬟,非嫦娥也非月宫的主人。

第九十回假合真形擒玉兔彻底揭示出了真相。从文中的很多细节我们得知,太阴星君才是月宫真正的主人,那些嫦娥仙子只是在太阴星君帐下司职的宫女。当年的天蓬元帅哪里敢又哪里会调戏她呢?为什么?看看孙悟空的言行举止就知道太阴星君是怎样的人了。

原文正是:行者回头看时,原来是太阴星君,后带着娥仙子,降彩云到于当面。慌得行者收了铁棒,躬身施礼道:“老太阴,那里来的?老孙失回避了。”看看猴子的态度,对哪个神仙猴子这么恭敬过!一个慌字,一个躬身施礼,说明了太阴星君辈分很高,至少比悟空高,猴子见到她还要施礼,一个老字说明她并不年轻或许也不貌美,八戒敢调戏一个并不貌美的长辈吗?逻辑上说不过去。

看她自己是怎么回悟空的:“与你对敌的这个妖邪,是我广寒宫捣玄霜药之玉兔也……望大圣看老身饶他吧”。行者喏喏连声,只道:“不敢,不敢……,既有这些因果,老孙也不敢抗违。但只是你收了玉兔儿,恐那国王 不信,敢烦太阴君同众仙妹将玉兔拿到那厢,对国王明证明证。”

这一大段对话透露出非常多的信息。

一、广寒宫就是太阴星君的;

二、太阴星君自称老身,在天庭的地位相当的高,年龄绝对是祖师级别的;三、众仙妹指的就是众多的嫦娥仙子,而且其中就有猪八戒的旧相识。

此时的猪八戒又动了凡心,便上去搞暧昧,是谁呢?八戒忍不住跳到空中,把霓裳仙子抱住道:“我与你是旧相识,我和你耍子去也。”完全是大庭广众之下的调戏啊,此处的霓裳仙子是当你的风流仙子吗肯定不是,但是说明了一个事实,他当年调戏的是一个娥仙子而非太阴星君。

这一回原文中多次提到了娥仙子。例一,那太阴君领着众娥仙子,带着玉兔儿,径转天竺国界。例二,这宝幢下乃月宫太阴星君,两边的仙妹是月里嫦娥。例三,那太阴君令转仙幢与众嫦娥收回玉兔,径直上月宫而去。

至此,以上的几个疑问已经得到了解答。

那么,神话传说中的嫦娥是怎样的呢?

嫦娥,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人物。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之一帝喾(天帝帝俊)的女儿、后羿之妻,其美貌非凡,本称姮娥,因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的忌讳而改称嫦娥,又作常娥。也有称其姓纯狐,名嫄娥。神话中因偷食大羿自西王母处所求得的不药而奔月成仙,居住在月亮上面的广寒宫之中。在道教中,嫦娥为月神,又称太阴星君,道教以月为阴之精,尊称为月宫黄华素曜元精圣后太阴元君,或称月宫太阴皇君孝道明王,作女神像。

作者并未将整个神话故事中的那个嫦娥形象搬到《西游记》中,而是完全以新视角创造出的新形象,完全没有贬低嫦娥的意思,反而是由一个原型衍生出的多个故事。

求《荀子*性恶》翻译

第十六回 观音院僧谋宝贝 黑风山怪窃袈裟

却说他师徒两个,策马前来,直至山门首观看,果然是一座寺院。但见那:

层层殿阁,迭迭廊房。三山门外,巍巍万道彩云遮;五福堂前,艳艳千条红雾

绕。两路松篁,一林桧柏:两路松篁,无年无纪自清幽;一林桧柏,有色有颜随傲

丽。又见那钟鼓楼高,浮屠塔峻。安禅僧定性,啼树鸟音闲。寂寞无尘真寂寞,清

虚有道果清虚。

诗曰:

上刹?园隐翠窝,招提胜景赛娑婆。

果然净土人间少,天下名山僧占多。

长老下了马,行者歇了担,正欲进门,只见那门里走出一众僧来。你看他怎生模样:

头戴左笄帽,身穿无垢衣。

铜环双坠耳,绢带束腰围。

草履行来稳,木鱼手内提。

口中常作念,般若总皈依。

三藏见了,侍立门旁,道个问讯,那和尚连忙答礼。笑道:“失瞻。”问:“是那里

来的?请入方丈献茶。”三藏道:“我弟子乃东土钦差,上雷音寺拜佛求经。至此处

天色将晚,欲借上刹一宵。”那和尚道:“请进里坐,请进里坐。”三藏方唤行者牵

马进来。那和尚忽见行者相貌,有些害怕,便问:“那牵马的是个甚么东西?”三

藏道:“悄言,悄言!他的性急,若听见你说是甚么东西,他就恼了。他是我的徒弟。”

那和尚打了个寒噤,咬着指头道:“这般一个丑头怪脑的,好招他做徒弟!”三藏道:

“你看不出来哩,丑自丑,甚是有用。”

那和尚只得同三藏与行者进了山门。山门里,又见那正殿上书四个大字,是“观

音禅院”。三藏又大喜道:“弟子屡感菩萨圣恩,未及叩谢;今遇禅院,就如见菩萨

一般,甚好拜谢。”那和尚闻言,即命道人开了殿门,请三藏朝拜。那行者拴了马,

丢了行李,同三藏上殿。三藏展背舒身,铺胸纳地,望金像叩头。那和尚便去打鼓,

行者就去撞钟。三藏俯伏台前,倾心祷祝。祝拜已毕,那和尚住了鼓,行者还只管

撞钟不歇,或紧或慢,撞了许久。那道人道:“拜已毕了,还撞钟怎么?”行者方

丢了钟杵,笑道:“你那里晓得!我这是‘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的。”

此时却惊动那寺里大小僧人、上下房长老,听得钟声乱响,一齐拥出道:“那

个野人在这里乱敲钟鼓!”行者跳将出来,“咄”的一声道:“是你孙外公撞了耍子

的!”那些和尚一见了,唬得跌跌滚滚,都爬在地下道:“雷公爷爷!”行者道:“雷

公是我的重孙儿哩!起来,起来,不要怕,我们是东土大唐来的老爷。”众僧方才礼

拜;见了三藏,都才放心不怕。内有本寺院主请道:“老爷们到后方丈中奉茶。”遂

而解缰牵马,抬了行李,转过正殿,径入后房,序了坐次。

那院主献了茶,又安排斋供。天光尚早。三藏称谢未毕,只见那后面有两个小

童,搀着一个老僧出来。看他怎生打扮:

头上戴一顶毗卢方帽,猫睛石的宝顶光辉;身上穿一领锦绒褊衫,翡翠毛的金

边晃亮。一对僧鞋攒八宝,一根拄杖嵌云星。满面皱痕,好似骊山老母;一双昏眼,

却如东海龙君。口

不关风因齿落,腰驼背屈为筋挛。

众僧道:“师祖来了。”三藏躬身施礼迎接道:“老院主,弟子拜揖。”那老僧还了礼,

又各叙坐。老僧道:“适间小的们说,东土唐朝来的老爷,我才出来奉见。”三藏道:

“轻造宝山,不知好歹,恕罪!恕罪!”老僧道:“不敢!不敢!”因问:“老爷,东土

到此,有多少路程?”三藏道:“出长安边界,有五千余里;过两界山,收了一众

小徒,一路来,行过西番哈?国,经两个月,又有五六千里,才到了贵处。”老僧

道:“也有万里之遥了。我弟子虚度一生,山门也不曾出去,诚所谓‘坐井观天’,

樗朽之辈。”三藏又问:“老院主高寿几何?”老僧道:“痴长二百七十岁了。”行者

听见道:“这还是我万代孙儿哩!”三藏瞅了他一眼道:“谨言!莫要不识高低,冲撞

人。”那和尚便问:“老爷,你有多少年纪了?”行者道:“不敢说。”那老僧也只当

一句疯话,便不介意,也不再问,只叫献茶。有一个小幸童,拿出一个羊脂玉的盘

儿,有三个法蓝镶金的茶钟;又一童,提一把白铜壶儿,斟了三杯香茶。真个是色

欺榴蕊艳,味胜桂花香。三藏见了,夸爱不尽道:“好物件!好物件!真是美食美器!”

那老僧道:“污眼!污眼!老爷乃天朝上国,广览奇珍,似这般器具,何足过奖?老爷

自上邦来,可有甚么宝贝,借与弟子一观?”三藏道:“可怜!我那东土,无甚宝贝;

就有时,路程遥远,也不能带得。”

行者在旁道:“师父,我前日在包袱里,曾见那领袈裟,不是件宝贝?拿与他看

看何如?”众僧听说袈裟,一个个冷笑。行者道:“你笑怎的?”院主道:“老爷才

说袈裟是件宝贝,言实可笑。若说袈裟,似我等辈者,不止二三十件;若论我师祖,

在此处做了二百五六十年和尚,足有七八百件!”叫:“拿出来看看。”那老和尚也

是他一时卖弄,便叫道人开库房,头陀抬柜子,就抬出十二柜,放在天井中,开了

锁,两边设下衣架,四围牵了绳子,将袈裟一件件抖开挂起,请三藏观看。果然是

满堂绮绣,四壁绫罗!

行者一一观之,都是些穿花纳锦,刺绣销金之物。笑道:“好,好,好!收起,

收起!把我们的也取出来看看。”三藏把行者扯住,悄悄的道:“徒弟,莫要与人斗

富。你我是单身在外,只恐有错。”行者道:“看看袈裟,有何差错?”三藏道:“你

不曾理会得。古人有云:‘珍奇玩好之物,不可使见贪婪奸伪之人。’倘若一经入目,

必动其心;既动其心,必生其计。汝是个畏祸的,索之而必应其求,可也;不然,

则殒身灭命,皆起于此,事不小矣。”行者道:“放心,放心,都在老孙身上!”你

看他不由分说,急急的走了去,把个包袱解开,早有霞光迸迸;尚有两层油纸裹定,

去了纸,取出袈裟,抖开时,红光满室,彩气盈庭。众僧见了,无一个不心欢口赞。

真个好袈裟!上头有:

千般巧妙明珠坠,万样稀奇佛宝攒。

上下龙须铺彩绮,兜罗四面锦沿边。

体挂魍魉从此灭,身披魑魅入黄泉。

托化天仙亲手制,不是真僧不敢穿。

那老和尚见了这般宝贝,果然动了奸心,走上前,对三藏跪下,眼中垂泪道:

“我弟子真是没缘!”三藏搀起道:“老院师有何话说?”他道:“老爷这件宝贝,

方才展开,天色晚了,奈何眼目昏花,不能看得明白,岂不是无缘!”三藏教:“掌

上灯来,让你再看。”那老僧道:“爷爷的宝贝,已是光亮;再点了灯,一发晃眼,

莫想看得仔细。”行者道:“你要怎的看才好?”老僧道:“老爷若是宽恩放心,教

弟子拿到后房,细细的看一夜,明早送还老爷西去,不知尊意何如?”三藏听说,

吃了一惊,埋怨行者道:“都是你,都是你!”行者笑道:“怕他怎的?等我包起来,

教他拿了去看。但有疏虞,尽是老孙管整。”那三藏阻当不住,他把袈裟递与老僧

道:“凭你看去;只是明早照旧还我,不得损污些须。”老僧喜喜欢欢,着幸童将袈

裟拿进去,却吩咐众僧,将前面禅堂扫净,取两张藤床,安设铺盖,请二位老爷安

歇;一壁厢又教安排明早斋送行,遂而各散。师徒们关了禅堂,睡下不题。

却说那和尚把袈裟骗到手,拿在后房灯下,对袈裟号啕痛哭,慌得那本寺僧,

不敢先睡。小幸童也不知为何,却去报与众僧道:“公公哭到二更时候,还不歇声。”

有两个徒孙,是他心爱之人,上前问道:“师公,你哭怎的?”老僧道:“我哭无缘,

看不得唐僧宝贝!”小和尚道:“公公年纪高大,发过了。他的袈裟,放在你面前,

你只消解开看便罢了,何须痛哭?”老僧道:“看的不长久。我今年二百七十岁,

空挣了几百件袈裟。怎么得有他这一件?怎么得做个唐僧?”小和尚道:“师公差了。

唐僧乃是离乡背井的一个行脚僧。你这等年高,享用也够了,倒要像他做行脚僧,

何也?”老僧道:“我虽是坐家自在,乐乎晚景,却不得他这袈裟穿穿。若教我穿

得一日儿,就也闭眼,也是我来阳世间为僧一场!”

众僧道:“好没正经!你要穿他的,有何难处?我们明日留他住一日,你就穿他

一日;留他住十日,你就穿他十日,便罢了。何苦这般痛哭?”老僧道:“纵然留

他住了半载,也只穿得半载,到底也不得气长。他要去时,只得与他去,怎生留得

长远?”

正说话处,有一个小和尚,名唤广智,出头道:“公公,要得长远,也容易。”

老僧闻言,就欢喜起来道:“我儿,你有甚么高见?”广智道:“那唐僧两个是走路

的人,辛苦之甚,如今已睡着了。我们想几个有力量的,拿了枪刀,打开禅堂,将

他杀了,把尸首埋在后园,只我一家知道,却又谋了他的白马、行囊,却把那袈裟

留下,以为传家之宝,岂非子孙长久之计耶?”老和尚见说,满心欢喜,却才揩了

眼泪道:“好,好,好!此计绝妙!”即便收拾枪刀。

内中又有一个小和尚,名唤广谋,就是那广智的师弟,上前来道:“此计不妙。

若要杀他,须要看看动静。那个白脸的似易,那个毛脸的似难;万一杀他不得,却

不反招己祸?我有一个不动刀枪之法,不知你尊意如何?”老僧道:“我儿,你有何

法?”广谋道:“依小孙之见,如今唤聚东山大小房头,每人要干柴一束,舍了那

三间禅堂,放起火来,教他欲走无门,连马一火焚之。就是山前山后人家看见,只

说是他自不小心,走了火,将我禅堂都烧了。那两个和尚,却不都烧?又好掩人

耳目。袈裟岂不是我们传家之宝?”那些和尚闻言,无不欢喜。都道:“强,强,

强!此计更妙,更妙!”遂教各房头搬柴来。唉!这一计,正是弄得个高寿老僧该尽

命,观音禅院化为尘!原来他那寺里,有七八十个房头,大小有二百余众。当夜一

拥搬柴,把个禅堂,前前后后,四面围绕不通,安排放火不题。

却说三藏师徒,安歇已定。那行者却是个灵猴,虽然睡下,只是存神炼气,朦

胧着醒眼。忽听得外面不住的人走,揸揸的柴响风生。他心疑惑道:“此时夜静,

如何有人行得脚步之声?莫敢是贼盗,谋害我们的?……”他就一骨鲁跳起。欲要开

门出看,又恐惊醒师父。你看他弄个精神,摇身一变,变做一个蜜峰儿。真个是:

口甜尾毒,腰细身轻。穿花度柳飞如箭,粘絮寻香似落星。小小微躯能负重,

嚣嚣薄翅会乘风。却自椽棱下,钻出看分明。

只见那众僧们,搬柴运草,已围住禅堂放火哩。行者暗笑道:“果依我师父之言!他

要害我们性命,谋我的袈裟,故起这等毒心。我待要拿棍打他啊,可怜又不禁打,

一顿棍都打了,师父又怪我行凶。罢,罢,罢!与他个‘顺手牵羊,将计就计’,

教他住不成罢!”

好行者,一筋斗跳上南天门里,唬得个庞、刘、苟、毕躬身,马、赵、温、关

控背,俱道:“不好了,不好了!那闹天宫的主子又来了!”行者摇着手道:“列位免

礼,休惊。我来寻广目天王的。”说不了,却遇天王早到,迎着行者道:“久阔,久

阔。前闻得观音菩萨来见玉帝,借了四值功曹、六丁六甲并揭谛等,保护唐僧往西

天取经去,说你与他做了徒弟,今日怎么得闲到此?”行者道:“且休叙阔。唐僧

路遇歹人,放火烧他,事在万分紧急,特来寻你借‘辟火罩儿’,救他一救。快些

拿来使使,即刻返上。”天王道:“你差了;既是歹人放火,只该借水救他,如何要

辟火罩?”行者道:“你那里晓得就里。借水救之,却烧不起来,倒相应了他;只

是借此罩,护住了唐僧无伤,其余管他,尽他烧去。快些,快些!此时恐已无及。

莫误了我下边干事!”那天王笑道:“这猴子还是这等起不善之心,只顾了自家,就

不管别人。”行者道:“快着,快着!莫要调嘴,害了大事!”那天王不敢不借,遂将

罩儿递与行者。

行者拿了,按着云头,径到禅堂房脊上,罩住了唐僧与白马、行李。他却去那

后面老和尚住的方丈房上头坐,着意保护那袈裟。看那些人放起火来,他转捻诀念

咒,望巽地上吸一口气吹将去,一阵风起,把那火转刮得烘烘乱着,好火,好火!

但见:

黑烟漠漠,红焰腾腾:黑烟漠漠,长空不见一天星;红焰腾腾,大地有光千里

赤。起初时,灼灼金蛇;次后来,威威血马。南方三?逞英雄,回禄大神施法力。

燥干柴烧烈火性,说甚么燧人钻木;熟油门前飘彩焰,赛过了老祖开炉。正是那无

情火发,怎禁这有意行凶;不去弭灾,反行助虐。风随火势,焰飞有千丈余高;火

趁风威,灰迸上九霄云外。乒乒乓乓,好便似残年爆竹;泼泼喇喇,却就如军中炮

声。烧得那当场佛像莫能逃,东院伽蓝无处躲。胜如赤壁夜鏖兵,赛过阿房宫内火!

这正是星星之火,能烧万顷之田。须臾间,风狂火盛,把一座观音院,处处通红。

你看那众和尚,搬箱抬笼,抢桌端锅,满院里叫苦连天。孙行者护住了后边方丈,

辟火罩罩住了前面禅堂,其余前后火光大发,真个是照天红焰辉煌,透壁金光照耀!

不期火起之时,惊动了一山兽怪。这观音院正南二十里远近,有座黑风山,山

中有一个黑风洞,洞中有一个妖精,正在睡醒翻身。只见那窗门透亮,只道是天明。

起来看时,却是正北下的火光晃亮,妖精大惊道:“呀!这必是观音院里失了火,这

些和尚好不小心!我看时,与他救一救来。”好妖精,纵起云头,即至烟火之下,果

然冲天之火,前面殿宇皆空,两廊烟火方灼。他大拽步,撞将进去,正呼唤叫取水

来,只见那后房无火,房脊上有一人放风。他却情知如此,急入里面看时,见那方

丈中间有些霞光彩气,台案上有一个青毡包袱。他解开一看,见是一领锦?袈裟,

乃佛门之异宝。正是财动人心,他也不救火,他也不叫水,拿着那袈裟,趁哄打劫,

拽回云步,径转东山而去。

那场火只烧到五更天明,方才灭息。你看那众僧们,赤赤精精,啼啼哭哭,都

去那灰内寻铜铁,拨腐炭,扑金银。有的在墙筐里,苫搭窝棚;有的赤壁根头,支

锅造饭;叫冤叫屈,乱嚷乱闹不题。

却说行者取了辟火罩,一筋斗送上南天门,交与广目天王道:“谢借!谢借!”

天王收了道:“大圣至诚了。我正愁你不还我的宝贝,无处寻讨,且喜就送来也。”

行者道:“老孙可是那当面骗物之人?这叫做‘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天王道:“许

久不面,请到宫少坐一时,何如?”行者道:“老孙比在前不同‘烂板凳,高谈阔

论’了;如今保唐僧,不得身闲。容叙!容叙!”急辞别坠云,又见那太阳星上。径

来到禅堂前,摇身一变,变做个蜜蜂儿,飞将进去,现了本象看时,那师父还沉睡

哩。

行者叫道:“师父,天亮了,起来罢。”三藏才醒觉,翻身道:“正是。”穿了衣

服,开门出来,忽抬头,只见些倒壁红墙,不见了楼台殿宇。大惊道:“呀!怎么这

殿宇俱无?都是红墙,何也?”行者道:“你还做梦哩!今夜走了火的。”三藏道:“我

怎不知?”行者道:“是老孙护了禅堂,见师父浓睡,不曾惊动。”三藏道:“你有

本事护了禅堂,如何就不救别房之火?”行者笑道:“好教师父得知。果然依你昨

日之言,他爱上我们的袈裟,算计要烧杀我们。若不是老孙知觉,到如今皆成灰骨

矣!”三藏闻言,害怕道:“是他们放的火么?”行者道:“不是他是谁?”三藏道:

“莫不是怠慢了你,你干的这个勾当?”行者道:“老孙是这等惫懒之人,干这等

不良之事?实实是他家放的。老孙见他心毒,果是不曾与他救火,只是与他略略助

些风的。”三藏道:“天那,天那!火起时,只该助水,怎转助风?”行者道:“你可

知古人云:‘人没伤虎心,虎没伤人意。’他不弄火,我怎肯弄风?”三藏道:“袈

裟何在?敢莫是烧坏了也?”行者道:“没事,没事,烧不坏,那放袈裟的方丈无火。”

三藏恨道:“我不管你,但是有些儿伤损,我只把那话儿念动念动,你就是了!”

行者慌了道:“师父,莫念!莫念!管寻还你袈裟就是了。等我去拿来走路。”三藏才

牵着马,行者挑了担,出了禅堂,径往后方丈去。

却说那些和尚,正悲切间,忽的看见他师徒牵马挑担而来,唬得一个个魂飞魄

散道:“冤魂索命来了!”行者喝道:“甚么冤魂索命?快还我袈裟来!”众僧一齐跪

倒,叩头道:“爷爷呀!冤有冤家,债有债主。要索命不干我们事,都是广谋与老和

尚定计害你的,莫问我们讨命。”行者咄的一声道:“我把你这些该的畜生!那个

问你讨甚么命!只拿袈裟来还我走路!”其间有两个胆量大的和尚道:“老爷,你们

在禅堂里已烧了,如今又来讨袈裟,端的还是人,是鬼?”行者笑道:“这伙孽

畜!那里有甚么火来?你去前面看看禅堂,再来说话!”众僧们爬起来往前观看,那

禅堂外面的门窗?扇,更不曾燎灼了半分。众人悚惧,才认得三藏是种神僧,行者

是尊护法。一齐上前叩头道:“我等有眼无珠,不识真人下界!你的袈裟在后面方丈

中老师祖处哩!”三藏行过了三五层败壁破墙,嗟叹不已。只见方丈果然无火,众

僧抢入里面,叫道:“公公!唐僧乃是神人,未曾烧,如今反害了自己家当!趁早

拿出袈裟,还他去也。”

原来这老和尚寻不见袈裟,又烧了本寺的房屋,正在万分烦恼焦燥之处,一闻

此言,怎敢答应?因寻思无计,进退无方,拽开步,躬着腰,往那墙上着实撞了一

头,可怜只撞得脑破血流魂魄散,咽喉气断染红沙!有诗为证。诗曰:

堪叹老衲性愚蒙,枉作人间一寿翁。

欲得袈裟传远世,岂知佛宝不凡同!

但将容易为长久,定是萧条取败功。

广智广谋成甚用?损人利己一场空!

慌得个众僧哭道:“师公已撞杀了,又不见袈裟,怎生是好?”行者道:“想是汝等

盗藏起也!都出来,开具花名手本,等老孙逐一查点!”那上下房的院主,将本寺和

尚、头陀、幸童、道人尽行开具手本二张,大小人等,共计二百三十名。行者请师

父高坐,他却一一从头唱名搜检,都要解放衣襟,分明点过,更无袈裟。又将那各

房头搬抢出去的箱笼物件,从头细细寻遍,那里得有踪迹。

三藏心中烦恼,懊恨行者不尽,却坐在上面念动那咒。行者扑的跌倒在地,抱

着头,十分难禁,只教“莫念,莫念!管寻还了袈裟!”那众僧见了,一个个战兢兢

的,上前跪下劝解,三藏才合口不念。行者一骨鲁跳起来,耳朵里掣出铁棒要打那

些和尚,被三藏喝住道:“这猴头!你头痛还不怕,还要无礼?休动手,且莫伤人,

再与我审问一问!”众僧们磕头礼拜,哀告三藏道:“老爷饶命!我等委实的不曾看

见。这都是那老鬼的不是。他昨晚看着你的袈裟,只哭到更深时候,看也不曾敢

看,思量要图长久,做个传家之宝,设计定策,要烧杀老爷;自火起之候,狂风大

作,各人只顾救火,搬抢物件,更不知袈裟去向。”行者大怒,走进方丈屋里,把

那触鬼尸首抬出,选剥了细看,浑身更无那件宝贝;就把个方丈掘地三尺,也无

踪影。

行者忖量半晌,问道:“你这里可有甚么妖怪成精么?”院主道:“老爷不问,

莫想得知。我这里正东南有座黑风山。黑风洞内有一个黑大王。我这老鬼常与他

讲道。他便是个妖精。别无甚物。”行者道:“那山离此有多远近?”院主道:“只

有二十里,那望见山头的就是。”行者笑道:“师父放心,不须讲了,一定是那黑怪

偷去无疑。”三藏道:“他那厢离此有二十里,如何就断得是他?”行者道:“你不

曾见夜间那火,光腾万里,亮透三天,且休说二十里,就是二百里也照见了!坐定

是他见火光?耀,趁着机会暗暗的来到这里,看见我们袈裟是件宝贝,必然趁哄掳

去也。等老孙去寻他一寻。”三藏道:“你去了时,我却何倚?”行者道:“这个放

心,暗中自有神灵保护,明中等我叫那些和尚伏侍。”即唤众和尚过来,道:“汝等

着几个去埋那老鬼,着几个伏侍我师父,看守我白马!”众僧领诺。行者又道:“汝

等莫顺口儿答应,等我去了,你就不来奉承。看师父的,要怡颜悦色;养白马的,

要水草调匀;假有一毫儿差了,照依这个样棍,与你们看看!”他掣出棍子,照那

火烧的砖墙扑的一下,把那墙打得粉碎,又震倒了有七八层墙。众僧见了个个骨软

身麻,跪着磕头滴泪道:“爷爷宽心前去,我等竭力虔心,供奉老爷,决不敢一毫

怠慢!”好行者,急纵筋斗云,径上黑风山,寻找这袈裟。正是那:

金禅求正出京畿,仗锡投西涉翠微。

虎豹狼虫行处有,工商士客见时稀。

路逢异国愚僧妒,全仗齐天大圣威。

火发风生禅院废,黑熊夜盗锦?衣。

毕竟此去不知袈裟有无,吉凶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躬身的意思

荀子*性恶

公元前260年春天的一个早晨,阳光照耀着露水晶莹的青草,碧绿,透明,似琼玉闪着五彩的亮光。一望无垠的旷野,充满了勃勃生机。翠绿翠绿的世界,掩盖了多年战乱的凄凉,似乎这人世上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处处给人以清新,给人以希望。

高高的木轮车缓缓地行走在驰道上。这条驰道,西起函谷关,沿黄河东至成皋,人们称它“成皋之路”。在这条大路上,秦国的军队多次进兵攻伐韩、魏、赵等关东诸国。而关东诸国合纵,也多次由此西向攻秦。这是一条战争之路,也是一条繁华之路。往来络绎不绝的车马行人和路边新生长的茂盛的青草,掩盖了多年战乱的血污,似乎这里从来就是如此繁荣和安宁。

高轮车装饰豪华,鸾鸟立衡,羽盖华蚤,八个銮铃随着马蹄声有节奏地叮咚作响。一看车的装饰,就知道车上的主人定然身份非同一般。他五十岁左右年纪,面容清癯,身着儒装,颔下一绺儿长须飘然前胸,温文尔雅。其实,他并不是什么豪门贵族,也不是大权在握的显赫卿相,而是一位游学列国的学士。

他姓荀,名况,字卿。人们尊称他荀子。两年前应秦昭王之邀,从齐国稷下学宫出发,由这条成皋之路西行,到秦国去游学,遍访了渭水秦川。如今又应齐王建的邀请,从这条成皋之路东行,重返齐国。

在荀子轩车后面的辎车上,坐着荀子的夫人和爱女幽兰。荀子的许多弟子及齐国派来迎接的卫士,步行跟随在两辆马车的后边。队伍不算很大,车马的豪华引人注目,也甚为壮观。

荀子一行,离咸阳,出函谷关,经洛阳,到成皋,又到荥阳,一路平安顺畅。以后的路就要由荥阳向东北,沿济水奔往临淄去了。车马刚出了荥阳不久,忽听后边人声呐喊,两匹快马紧追上来。荀子在车上为之一惊,莫非遇上了强盗?齐国派来的卫士也刀剑出鞘,惊觉戒备。因多年战乱,在这条古道之上,常常有兵痞、强盗拦截行人,抢夺财货,因财之事甚为不少。

两匹快马追得越来越近,且远远喊叫:“停一停!停一停!”

没有等两匹快马靠近荀子和荀夫人的车辆,齐国的卫士就迎上前去,手执刀剑,喝令他们立即下马。

从马上下来的不是强盗,乃是一老一少。

年少的二十来岁,文质彬彬,英俊潇洒。高高的个子,头戴冠,身穿锦,一看就知道是贵族公子。老者五十余岁,头扎巾,身穿麻布褐衣,定是一个仆人了。老仆向武士拱手道:“这是我们公子,他要见荀老先生。”

荀子看见了一老一少,知道定然有什么事情,下车走了过来。

荀子的女儿幽兰,十四五岁年纪,出于好奇,也下了车,跟随在父亲身后。

那青年看见荀子,急忙双膝跪地说道:“韩……非,拜……拜见荀老夫子。”

“这个人口吃。”幽兰在荀子的身后听了心中好笑。

荀子用手搀韩非起身:“韩公子,请站起来讲话。”

韩非并不起身,为了寻找荀子他已经盼等许久许久了。两年前就想去齐国稷下学宫寻找,听人说荀子去了秦国,他很不以为然,如今的儒士皆不事秦,荀子为何到那个虎狼之邦去呢?如今荀子果然也不事秦王,仍然回到齐国稷下学宫去,他一定要见到荀子。原以为荀子会由成皋路经韩国的都城新郑,他就在都城的府邸等候。不想,荀子由成皋奔荥阳,直往临淄去了。于是,韩非闻讯即骑了快马追赶上来。如今总算追上了。心中甚为激动,越是激动,就越讲不出话来:“荀……荀老夫子,我……我……”

幽兰看韩非结结巴巴的样子,忍俊不住,笑出声来。怕父亲责备,用手捂上嘴,憋得满面通红。荀夫人在身后见幽兰有失礼仪,用手轻轻拍了女儿一掌。幽兰扭转身来,扑在母亲身上,更笑个不止。

荀子嗔怪地望了幽兰一眼。幽兰见父亲生气,勉强抑制住自己。荀子鼓励韩非:“不要着急,你慢慢说。”

韩非见女孩儿笑他,心中又增添了一层难堪,更加口吃得厉害,费尽力气,说不出一句话来。

老仆人见少主人说话艰难,上前代他答话:“荀老先生,我家公子盼等你多日了,今日追来,是想拜您为师!”

幽兰感觉奇怪,这样一个口吃的人,像个傻公子,还想拜我爹为师?若是收下这样的弟子,还不叫人耻笑?荀夫人闻言也觉不妥,即如满腹文章,有口难辩,总是一个大缺撼。

荀子望着韩非一时未语。韩非此时心情稍有平静,向荀子说:“老……老师,请……请收下我这个弟子吧!”他恭恭敬敬地向荀子磕了一个头。荀子说:“韩非,求学,乃是一件苦事。你身为贵公子,可以承继先祖之业,为何要求师呢?”韩非诚挚地说:“韩国屡遭秦、赵、魏诸邻国侵凌,我要寻求救国之道。恳请老师收下我这个弟子吧!”说完再次恭敬地向荀子磕了一个头。

荀子从韩非简短的话语和他快马追赶的迫切心情,知其心迹。此人真诚,有寻求救国之道的志气。虽有口吃,不妨做学问。孙膑不是一个受了膑刑,没有膝盖骨的人吗?不过,荀子尚没有立即答复韩非的请求,再次询问道:“韩非,我要到齐国去,尚有千里之行,一路甚为辛劳。你若随我去,将远离你的故土,失去你平日衣食的安逸,你要细想想啊!”韩非坚定地说:“老师,韩非为求学问,愿抛别富贵,忍受筋骨疲劳。老师走到哪里,我跟随到哪里!”“好,今日在途中收下你这个弟子了!”荀子爽快地应允了

荀子搀韩非起来,韩非向荀子再次叩头站起。幽兰不解荀子为何果真收下了这么一个口吃的傻公子。荀子回身将夫人和幽兰介绍给韩非相识。韩非给荀夫人叩头,又拱手向幽兰施礼:“见过幽兰小妹!”幽兰羞涩地低头微微一笑,算作回礼。

韩非坚持不再骑马,让老仆人把马匹带回府中,像荀子的其他弟子一样,跟随在荀子的轩车后面步行。

车轮滚滚,日出日落,越过山包,走出森林。前面闪出一条长长的大河。荀子坐在车中远远望见那洋洋的河水,手捋长须问驭者:“前面要过济水吗?”

“是的,前面就该过济水了。”

“啊!”荀子示意让车子停下来。

紧跟在车子后面的韩非赶忙来到荀子的面前。荀子手扒着车上的红漆栏杆说:“韩非,前面就要过济水了。”

韩非随荀子千里之行,车前马后关照荀子,全不像一个贯被人侍奉的贵公子。他聪慧知礼,又勤快,很受荀子的青睐。此时韩非上前扶荀子下了车:“老师,身体还好吗?”

“还好!”荀子轻松地举步,横跨驰道,踏着草地向济水的岸边走过去。滔滔河水,清澈见底,盘漩东去,于平稳中有暗流,于激流处有砥柱。触景生情,荀子顿生感慨:水流不止,暗流潜行,砥柱永在。然,终归都要奔入恢宏的大海。

“老师,过了济水离临淄还远吗?”韩非问。

“不远了,再有两日,即可到达稷下学宫了。”

韩非对于齐国的稷下学宫是陌生的。但他对稷下学宫倾慕已久,知那里是一个贤才济济的地方。如今稷下学宫就在眼前了。

荀子十五岁就被他的老师宋钘带到了稷下学宫,对稷下学宫的情感远比韩非深厚。二年阔别,犹如旧友重逢,难捺心中的激动。面对滔滔济水,似自语地说:“稷下学宫,名士如云,从善如流,各抒己见,不治而议论,政见不合也不加罪。那是个探讨学问增长才华的好去处呀!”

此时,在后面辎车上坐着的荀夫人和爱女幽兰也下车走了过来。幽兰长得聪明可爱,一双秀气的大眼睛,使她好像比同龄的女孩儿更为通灵。她望着济水岸边水灵灵的各色野花,禁不住一颗稚气的童心青春跳动。一只硕大的紫红色蝴蝶飞落在雪白雪白的牵牛花上。幽兰惊喜地凝神观望,好奇地要将它扑捉到手。她闭住声息,轻轻地小心迈步,慢慢地向栖息的蝴蝶靠拢。待她张开手臂,要向那蝴蝶抓去时,蝴蝶倏然展翅腾空。幽兰跟随着蝴蝶奔跑,跳跃,那蝴蝶也像要与她玩耍,一忽儿落下停留,一会儿又飞起去。

荀夫人一旁嗔道:“兰儿!”幽兰任性地边跑边答道:“娘,看我抓住它!”

蝴蝶似要躲避幽兰的锋芒,在幽兰的眼前盘旋了一圈,一头钻入了灌木丛中。灌木丛,荆棘密密,难以进入,幽兰生气地跺脚:“哼,真倒霉!”“幽兰,我抓到了!”在灌木丛的另一边,韩非抓到了那只硕大的紫红色的蝴蝶。幽兰高兴地跳起来,急忙绕过灌木丛,跑到韩非身边,叫喊着:“给我,给我!”韩非故意把蝴蝶举得高高的,幽兰跳着去抓,抓不着。她把小嘴一撅:“我不要了!”韩非忙把手放下,将蝴蝶送到幽兰眼前:“生气啦?”幽兰赌气说:“不要!”“那好,我放飞啦!”幽兰急忙拦住:“我要,我要!”她一把抓住韩非的手,小心地用两个纤纤细指把蝴蝶接过来,拔腿跑到荀子面前,炫耀说:“爹,你看,这只蝴蝶有多么大!这是韩非哥哥帮我抓到的!”

荀子并没有为女儿抓到了这只少见的硕大蝴蝶而高兴,反而将脸一沉:“好啊!自己残害生灵,还要让别人帮你。如今这人世上,处处都在拿生灵做儿戏。连年征战,无休无止,无处不是生灵涂炭呀!”幽兰受了父亲的训斥,心中老大不快。荀夫人望着女儿说:“你爹最恨的就是残害生灵,还不放掉它!”幽兰顽皮地向韩非吐了吐舌头,轻声问韩非:“把它放了吧?”幽兰松开手指,蝴蝶腾空而去,飞得那么轻盈,自在,欢喜。

荀夫人告诫女儿:“幽兰,到了稷下学宫,你不能再这样小孩子气了!”“怎么啦?”

“那里是列国各派名师读书授业的地方,不容小孩儿玩耍。”

“到了那里,我就长大了!”

荀子一行过了济水,东行一日,远远就望见了巍峨壮观的临淄城。

临淄是齐国的国都,战国时代最大最繁华的都会。它的建筑布局与战国时代的其它都会一样,“面朝后市。”国君和贵族都居住西南角的小城,就如同后来的紫禁城。宫殿也都建筑在高大的夸土台基上。小城的后面为市,一般官吏和平民百姓,还有手工业和商业都在这大城居住与活动。临淄的大城东西四公里,南北四公里还多,小城绕上一周也有五公里。这样一个巨大的都会,四周自然要有许多城门,供人们出入。只是小城南面的稷门是不许平民百姓随便走动的,因为它有大道可以走入内宫。为何叫稷门?原来在临淄城的南面有一座美丽的稷山。山上苍松葱郁,俊鸟云飞,令人神往。面向稷山的这座城门就叫做稷门了。

自齐桓公而始,齐国就在稷门之下,距离王宫不远的这块宝地上修建起一所规模宏大的学宫。学宫中有宽广的大道,道的两旁修下了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栽下了奇花异草,书房,讲坛,卧室,舒适宽敞。凡是来到学宫的学士,不分国度,不分门派,不论年纪老少,都给予优厚的待遇。膳食美味,衣着帛锦,出入车马迎送,授予“客卿”、“上大夫”、“列大夫”或“稷下先生”、“稷下学士”的不同称号和荣誉。齐王鼓励他们著书立说,不赋予具体的行政职权,让他们对国事、对君王,自由发表意见,所谓“不治而议论”、“不任职而论国事”。由于他们“无官守,无言责”,便可海阔天空,各抒己见,不作违心之论,不献阿谀奉承之辞。“合则留,不合则去”,国君和权臣也不干预他们的言论和行动自由。

在“诸侯并争,厚招游学”的列国角逐之中,齐国用这种优厚的手段,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招来了众多的学子名流,多达数百千人。精通政治、军事、天文、地理、历数、医学、文艺的博学者应有尽有。战国时代著名的学者淳于髡、孟子、邹衍、宋钘、慎到、田骈、接子、屈原、鲁仲连等,都曾经是稷下学宫的学士。

平日甚为清静的稷门,今日失却了宁静。稷下学士纷纷走出书房讲坛,来到稷门之外。宫中的武士也甲胄齐整,一大早就列队于稷门大道的两侧。宫中的乐工歌伎,也踏着欢乐的曲子舞出稷门。大家都是奉了齐王的谕旨,聚集于稷门之外,欢迎荀子的到来。

齐王建,十八九岁年纪,仪表堂堂,身穿上朝礼服,容光焕发,在宫人的簇拥下,乘着御用八鸾豪华轻车出了禁宫,来到稷门之外下车。

稷下学宫的祭酒梦杞,四十余岁年纪,面颊扁平,心有城府,望见齐王的御车来了,快步迎了过去,向刚从车上下来的齐王建施礼道:“梦杞拜见大王陛下!”

齐王建彬彬有礼地向梦杞说:“梦杞先生,荀老夫子重归稷下学宫,乃是朝中的一件盛事,众位学士都来迎接了吗?”

“荀老先生两次在稷下学宫职任祭酒,许多学士与荀老先生是老相识。梦杞我与荀况虽然未曾见过面,也久闻其名。今日,稷下学士与荀况相识与不相识的都来了。”梦杞回答。

忽有一匹快马踏着烟尘,飞奔而至,马上的骑兵一路喊着:“荀老夫子到了!”

站立在稷门大道两侧等候已久的朝臣和学士,闻声齐向西方望去。只见荀子率领的一队长途跋涉的人马正缓缓行近前来。乐工吹竽鼓瑟,歌伎舞姿翩翩,把个鲜花盛开的暖春季节,喧闹得更为温馨热烈。稷门外人声沸腾,少有的热闹。荀子携荀夫人和爱女走下车来。齐王建首先迎了上去。他恭敬地施上一礼:“荀老夫子,寡人奉母后之命,率领臣下和稷下先生欢迎您重归敝国!”面对这隆重热烈的场面,荀子也为之动容,他向齐王建还礼,又望着前来欢迎的人群施礼,谦逊地大声说道:“荀况乃区区学子,怎敢劳动大王和诸位学士相迎!”梦杞走上前去,他以稷下学宫首领的身份郑重地向荀子拱手说:“稷下学士欢迎荀老夫子重归稷下!”

荀子不认识梦杞,向梦杞还礼之后,回头问齐王建:“这位是……”齐王建向荀子介绍:“他是稷下学宫的祭酒梦杞先生。”荀子再次热情地向梦杞施礼:“久仰,久仰!”

荀子向齐王建和梦杞介绍了自己的夫人、爱女和弟子韩非等人与大家一一相识。齐王建告诉荀子,明日他的母亲君王后要在宫中设宴为荀子接风。

为荀子接风的喜筵设在王宫的大殿里,油漆得明亮照人的几案整齐地排在大殿两边,几案上丰盛的果品散发着清香,一盏盏高大明亮的银灯,照得整个大殿金碧辉煌。齐国的重臣和稷下先它比迎接国宾更要高上一层。

荀子受到如此隆重的礼遇,出乎他的意料,也在乎情理之中。稷下学宫曾经云集许多著名的先师,如今相继都去逝了,荀子成了最为年长的一个。齐王建的父亲齐襄王在世的时候,就尊荀子“最为老师”。齐王建自然要遵从先王遗训,这是其一。其二,荀子为齐国的存亡曾提出过中肯的谏言。那是在齐襄王的父亲齐闵王时。荀子看到齐闵王虽以“好士”自居,却不听学士的谏言,热心于对外扩张。南攻楚国,西困秦国,北战燕国,利令智昏,使得民憔悴,士兵疲。荀子向齐国的丞相田文诚恳地提出批评。他指出,齐王不崇尚礼义,不讲求忠诚信用,方圆数百里的国家,还要用欺诈、侵犯去争夺土地,图谋有商汤和周武王的功名,而不知自己处在楚国、赵国、燕国、魏国的威胁之中。如果有一国来进攻我们,其余三国必定乘机兴兵。如果这样,那么齐国就必然四分五裂,被天下人耻笑。荀子的忠告未被齐闵王采纳。荀子离开齐国到楚国去了。不久,齐国的前途不幸被荀子所言中。公元前284年,燕上将军乐毅率燕、赵、韩、魏、秦五国之兵,攻下齐国七十余城。临淄陷落,齐闵王逃亡到莒邑,被其丞相淖齿所杀。公元前283年,齐襄王即位,齐将田单率兵击败乐毅,才使齐国得以复国。

荀子的这段未被采纳的谏言,在齐国王室中被认为是很深刻的教训,他们悔不当初。同时,也从内心对荀子佩服得五体投地,奉之若圣人。齐襄王尊荀子“最为老师”,不仅仅是在稷下学宫中荀子最为年长,也表示齐襄王对荀子最为敬佩。

还有一层,荀子此次是从秦国归来,春秋战国经过数百年的较量,秦国已成为七雄中最为强盛的国家。像荀子这样有名望的贤士,不留在强盛的秦国,还要回到百废待兴的齐国,使齐王建和君王后深深为之感动。齐襄王在位仅仅十九年就了。四前前,儿子建继承王位。在君王后看来,荀子在齐襄王的丧事过后,就离开齐国赴秦,定然是看不起他的儿子,另攀高枝去了,将会一去不归。没有想到,荀子连去带回,仅在秦国待了两年。除去往来的路途,也就仅仅在秦国居住了一年。荀子接到齐王建的邀请,立即返回齐国,这是把齐国看得比秦国还要重。观其行,知其心,既然在列国享有盛名的大儒,这样看得起齐国,齐国怎能不表现出十倍的热情呢?

荀子是用君王后的镶金玉车,由齐王建亲自到荀子的住所把其接进王宫来的。这辆镶金玉车是当年齐襄王的座车。君王后用这辆车子接荀子,是动用了一番心思的。一来表示,她怀念她的丈夫。二来,为显示她在国中的崇高地位。三来,当年齐襄王就每次用他的这辆座车请荀子入宫,与荀子一同郊游,登稷山。用这辆车来接荀子,更表示出君王后和他的儿子像当年襄王在世时一样尊崇荀子,希望荀子也能像当年对待齐襄王一样,多为齐国献计。

君王后已年近五十了,因善于涂泽,脸面上的皮肤,依然是光泽滋润。略施脂粉,即如同年少一般。多年的政治风云,在她的脸上留下了沉稳、强悍、多疑的印记。在微笑中隐图谋,于不动声色中藏心机。

宫中内侍禀报荀子到了。君王后传话有请。齐王建陪同荀子来到了君王后的寝宫。对于齐国的臣子来说,能受到君王后在寝宫的接见,这也是一种很高的荣誉。荀子上前一步,躬身施礼:“荀况拜见太后!”君王后微微一笑,和蔼地说:“荀老夫子请坐。”

荀子与齐王建一同坐在离君王后不远的几案边。内宫的侍女献来茶水。

“荀老夫子,您是我们齐国的老朋友了。您虽然是赵国人,可您在风华之年就跟随宋钘老先生来到齐国。这些年来,您虽曾游学燕国、赵国、楚国、秦国,然总是没有离开齐国。齐国就是您的家呀!”

荀子诚恳地说:“是的。荀况我难忘稷下学宫众位先师的教诲,难忘齐国先君的知遇之恩。”

“您如今已是大儒了。在列国中名望甚高,在稷下学宫很受众家学士的尊敬。两次做学宫的祭酒,先王在世就尊称您是‘最为老师’。”

荀子谦虚地说:“荀况愧不敢当。”

君王后一副十分认真的样子:“哎,您是当之无愧的呀!如今我的建儿年少,继位不久,您更是建儿的最为老师。以后您就永远留在齐国,像周公辅佐成王,夷吾辅佐桓公,助建儿成就一番大业。”荀子也十分认真地回答说:“太后陛下,荀况岂能与圣人并论。然,荀况是一个潜心于学问的人。愿将所学献与圣主明君,结束华夏数百年之战乱,使天下一统,百姓安宁。”“好!”君王后高兴地合掌道,“咱们一言为定。建儿,酒宴备好了吧?”“备好了。”君王后站起身,郑重地嘱咐齐王建:“今晚,你要当众拜荀老夫子最为老师,再推荀老夫子为稷下学宫祭酒,尊荀老夫子为上卿。”齐王建顺从地回答:“是。”

稷下学士济济一堂,与君王后和齐王建一同举杯,为荀子接风洗尘。

交杯换盏,热肠暖语。荀子接受熟识与不熟识的稷下学士和齐国臣子的敬酒。齐王建当众宣布,遵照先王遗训和母后的旨意,拜荀子为师,并且请荀子第三次职任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士们异口同声,雀跃赞同。

梦杞,在荀子赴秦期间,接任了稷下学宫祭酒,自今日始,他也就卸任了。对这一点,在听说荀子要重归齐国的消息之日,梦杞就早有准备。他是孟子的门生。孟子在稷下学宫时,位列三卿之中,享受着优于其他学士的待遇。出行时“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比其他稷下学士威风得多。当孟子要离开齐国时,齐宣王曾答应在临淄城中为他修建一所大宅院,用六万石粟米俸禄供养他的弟子。孟子的门生也随其师甚受齐王的器重。那时的梦杞还年轻,没有什么名气,而心中有一种高居人上的虚荣。经过二十多年的苦心钻研,如今 的梦杞学有所成,也干练了许多。他自知不能与荀子相提并论,因而将祭酒之职重交荀子是顺理成章,无可非议的。然而心中有一股难以平息的火焰,使他脸发烧,心儿跳,不能平静。他感觉自己似乎一下子被人冷落了,似乎是从千丈的高台上摔了下来,显得是那样的渺小、无能、灰色,不被人看重。不,我梦杞不能为先师争光,也不能为先师丢丑。我是孟老夫子的门生,不为自己争气,也要为自己的先师争气。在这种时候,更要显示一个名师弟子的德能和气度。

想到这里,梦杞端起一只最大的铜爵,斟满了酒,来到了荀子面前,恭敬地、矜持地、一字一板地说:“荀老夫子,今日你重回齐国,第三次职任稷下学宫祭酒。梦杞不才,滥竽充数,也做了几天祭酒,自今天起就卸任了。我衷心拥戴荀老夫子,请老夫子饮下我这一爵酒。”

荀子望着硕大的酒爵,心中有些为难。他本来没有什么酒量,今日高兴,齐王与学士们穿梭敬酒,不能不喝。如今感觉酒量已过,头有些晕眩。他不得不对梦杞实话实讲:“梦杞先生,荀况今日酒已过量……”

梦杞看荀子推辞,心中甚是不快。在他看来,荀子喝了别人的酒,独不饮他的酒,这是瞧他不起,甚至是对他的先师孟老夫子瞧不起。他涨红着脸:“荀老夫子,难道看不起我梦么?”

“啊,不不不……”荀子慌忙解释。

“荀老夫子,我梦杞是孟老夫子的学生,你与我的老师同在稷下学宫多年,你若是瞧得起我,瞧得起我的先师,就请老夫子把这爵酒饮下!”

“这……”

年轻的齐王建在这种尴尬的场面下,一时不知如何处理才好。

君王后面对前后两位稷下学宫的祭酒,也不愿说什么。

众学士对梦杞这种不礼貌的行为有人鄙视,也有人赞赏,因为梦杞确实是孟子出类拔萃的学生。此时,一位二十余岁的青年学子淳于越不声不响地站起身,走到前面,向荀子施礼说:“荀老夫子,让学生我来替你喝下。”

荀子如同遇难获救:“啊,谢谢!”

齐王建忙向荀子介绍说:“这位是淳于越,乃稷下先师淳于髡之子,去年到稷下学宫中来。他自幼博闻强记,遍读经史,素有神童之称。”

荀子仔细打量了一番淳于越,夸赞道:“啊,后生可畏呀!”

梦杞甚不满意淳于越来为荀子解围,他将脸一沉:“淳于越,你虽是神童,可能替代了荀老夫子吗?”

淳于越的父亲淳于髡在世时就是一位舌辩之士,他由一个齐国的招赘女婿,一跃而成为齐国的上卿,位在稷下先师之首。曾用“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不飞不鸣”的隐喻批评齐威王,使齐威王从沉湎不治、一筹莫展中振作起来,决心要“一鸣惊人”。他看到齐宣王好色,好味,好乐,独不好士,一日里引见七位士人与宣王。宣王嫌他引见的太多。淳于髡告诉他,鸟同有翅的飞在一起,兽同有足的行在一起,万物各有其类。我这里的贤士就像到河中去舀水,多得很,以后还要继续引见。使得齐宣王悟出“得士则昌,失士则亡”的道理。淳于越继承了父亲的舌辩才干,梦杞比他年长,他也毫不示弱,反唇相讥:“淳于越年轻少见识,要向荀老夫子求教,决不会着意为难荀老夫子!”一句话说得梦杞面红耳赤。淳于越接过梦杞手中的酒爵,挺直了身子,一饮而尽。“好!”梦杞知在此时,不能再说什么,悻悻地回归到他的座位上去。淳于越没有退下,他向荀子恭敬地说:“荀老夫子,你与我的父亲是同辈人。只是我来到稷下学宫甚晚,还未曾听到过荀老夫子的教诲。老夫子游学列国,遍察诸侯之政,立一家之言,对儒、墨、道、法之书皆有独到之见。不知何时能听到荀老夫子的教诲?”

一位青年学子也站起身来响应,问齐王建:“陛下,淳于越之言,正合我等之意。在今日宫宴之上,可否请荀老夫子订下一个首讲的时日?”齐王建询问荀子。荀子微微活动了一下身驱:“荀况自幼跟随宋钘老师,攻习儒学。进入稷下学宫之后,又研讨百家之书,听到墨、道、法、名、阴阳、纵横、小说等百家学士之言。以荀况来看,有见于此,无见于彼,各有所长,各有其弊。荀况愿融百家之长,避百家之短。只是不敢以一家之言相称。我很愿意将我之所学,求教于诸位学士。齐王建看荀子接受了青年学子的倡议,他也很愿意听一听荀子的讲授,问道:“老夫子,首讲之日在何时为好?”荀子也用商议的口气说:“陛下,你看后日午前如何?”“好,后日寡人与各位先生、学士一同聆听老夫子首讲!”

荀子归回稷下学宫,第一个急于想见的是他的老师宋钘。

昨日晚间君王后和齐王建盛宴接风,他在宴席上几次观看,皆不见老师宋钘的身影。他知道,老师已经是八十多岁了,如果身体尚好,知道他的弟子回来了,一定会前来赴宴。如果宋钘老师来了,他荀况也一定会请老师到主宾席上就座。可是老师没有来,这表明宋钘老师的身体不好。老师有了什么病?有没有人照料?请没有请医师?为此他一夜未睡好觉。今日一早,他就告诉荀夫人,快些安排幽兰和韩非吃午饭。他要带领一家人和他的弟子去看望自己的老师。

稷下学宫像花园一样美丽,垂柳挂于湖岸,松柏立于亭台,溪水从身边流过,还有鱼儿自由自在的徜徉。这些宜人的景色,对于幽兰和韩非是甚为喜见的。他们一面走着,一面看着,每每落在荀子和荀夫人二位老人的后面,总要让荀夫人催促。

“不要看了!”荀夫人催促说。

“忙什么,让我再看看么!”幽兰仍然在后面逗留。

“你父挂念宋老夫子,你知道么?”荀夫人有些生气了。

“好,走!”幽兰知道荀子对宋钘的尊重。父亲到了这样的年纪和这样的地位,还如此尊重自己少年时的老师,幽兰甚是钦佩,同时也感觉了宋钘在荀子心中的分量。

荀子的祖上在晋国及三家分晋后的赵国都曾经是显赫的贵族。晋文公时,官至中军。数百年日出日落,分合更迭,荀氏家族四分五裂。荀子这一支早已家道衰落。到了荀况少年时,已一贫如洗,与平民百姓为伍。荀况的父母早逝,十岁他落魄流浪邯郸街头,受尽了凌辱和苦难。十二岁的那年,在邯郸牛首水的岸边,替人放牛,挣钱糊口,遇上了宋国的学士宋钘,将他收为书童。荀况勤奋好学,宋钘十分喜欢他,教他读五经,学六艺。荀况十五岁那年,宋钘游学至齐国稷下学宫,也把他带进了稷下。从此,荀况如鱼得水,游历于名士如林的学宫之中,读百家之书,听百家之言。宽广的知识之海,培育了荀况探求真知的不尽欲望。

老一代先师的智慧,使荀况这条善于吸取营养的小鱼儿,跃上了龙门。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简单一点的介绍

躬身的释义:1.自身;自己。 2.亲自;亲身。 3.俯屈身体,以示恭敬。

详细解释

1.?自身;自己。

《国语·越语下》:“王若行之,将妨於国家,靡王躬身。” 唐 韩愈 《袁州祭神文》之一:“刺史虽得罪,百姓何辜?宜降疾咎于某躬身,无令鳏寡蒙兹滥罚。”

2.?亲自;亲身。

《庄子·在宥》:“天降朕以德,示朕以默,躬身求之,乃今也得。” 田野 《怒吼了的胶东》:“有时县长也躬身参加这些访问慰劳工作。”

3.?俯屈身体,以示恭敬。

宋 吴自牧 《梦粱录·车驾诣景灵宫孟飨》:“躬身不要拜,唱喏直声立,奏圣躬万福。”《西游记》第五二回:“ 行者 躬身唱箇喏。”《红楼梦》第五七回:“ 王太医 只管躬身陪笑。”

躬身的造句:

少年们躬身行礼,接过笔记本。

会如何坚持去做一件事情,培养自己坚毅的品格,是孙清磊躬身践行的准则。

但愿老花酒间,不愿躬身车马前。

将茶端至客人面前,略躬身,说“请用茶”,也可伸手示意,说声“请”。

随行的侍卫躬身跪了一地,恭贺声响彻云际。

年轻学子激动万分朝着陈政躬身施礼。

众人躬身退出大厅,只留下一个身材瘦削,鹰鼻鹞眼的少年。

在牟定县,现在还有大批匠人在躬身洒汗,散花村、周山村、牟尼村、代冲村,村村有能工巧匠;铁匠、铜匠、篾匠、石匠、缸罐匠,匠匠手艺精湛。

不管身披如何显耀的权势外衣,我们依旧需要躬身卑微。

循声望去,见一贵介公子横居桌首,两名彪悍的仆人在旁躬身侍侯着。

《闻心志异》(38)牟氏庄园

1、献哈达。

献哈达是过去蒙古族在晋见王公贵族、向亲友祝寿、会见尊贵客人时进行的一种传统礼节。后来,哈达广泛应用于喜庆、祭祀、宾宴、交往等场合,表示庄重、诚挚、友好和吉祥。哈达相当于礼巾,大约长3至5尺,幅面1尺左右,多用白、兰、黄、银灰等各色绢绸制作。这些年,肇源蒙古族献哈达仪式,多在县及蒙古乡那达慕盛会。或蒙古族乡村迎贵宾时进行。

2、敬酒。

敬酒是蒙古人最普通和常见的一种礼仪。当客人入座进餐,主人首先要向客人敬酒。古时,蒙古人向客人敬酒,要当着客人的面将酒到入杯中自己先喝,再斟满杯敬给客人。这是延传了古代“试毒”之俗。而现在逐渐演化为先敬客人。蒙古人以三为吉数,一般都是敬三杯。主人敬酒,必须右手递给客人,客人也要用右手来接。在向客人敬酒时,往往伴随着祝酒歌,酒兴高潮时,还要起舞,表达主人对客人由衷的祝愿。

3、祭火。

崇拜火是蒙古民族的古老传统。在蒙古人看来,火是神圣的。一家一户的祭火,有继嗣之义,举行婚娶大事、新年,都要祭火。围绕火盆、炉灶,有着一系列祭礼和禁忌。

最隆重的祭火是在腊月,腊月二十三,传说这一天是火神密仁扎木勒哈降生的日子。仪式非常隆重,往往在一两天前就开始打扫庭院、房屋,准备祭品。

傍晚,夜幕刚刚垂下,家主点燃一把香,绕行住宅一周,来到装备好的火撑子前,举香在火撑子左右各绕三圈,把香插在火盆内,祭仪便算开始。

火撑子,蒙古语叫突力嘎,是一种腰缠三箍,上有四个支撑点的火架子。火撑子架在火盆上,里边放干柴。有的不用火撑子,便在火盆里搭起四边形干柴架。把蓝、白、黄、红、绿五彩布条,挂在火撑子或木柴的四眉上,分别代表蓝天、白云、黄教、红火、绿色的生命。

火撑子前,铺一席白毛毡,摆一张木桌,白毡上用炒米撒上图案,蒙古语称哈斯塔吗嘎,译意即玉玺。桌子中央的一只碗里盛着炒米、茶叶、红枣、黄油、羊胸脯肉等,上插燃烧着的香。桌上还有一个盘子,盛着绵羊的四根肋条、颈骨、灌肠、胸脯、羊尾……装盘的次序是用颈骨、肋骨垫底,灌肠居中,再上是胸脯,最上是肥腴的大绵羊尾,盘中祭品在当晚的仪式上用。碗中的祭品留待二十四日以后、大年初一以前,每日早晚两次向火撑子里投祭,火撑子里的火至少三天不断。有的保持三个月,甚至到下一年祭火。蒙古人将最小的儿子叫守火盘的人,即含接续香火之意。

参加祭仪的主要是家主和男孩。左邻右舍、亲戚朋友也可以参加,女孩和外姓回避。供品也不赠出嫁姑娘吃。

祭火开始,参加者各端一个盛食品的小木盘或碗,坐地准备招福。

祭辞有的是藏经,有的是蒙语,有的深奥,有的通俗,都是优美的韵文,譬如其中的一篇说:

“燧石为母,镰铁为父,

榆木的生命,仁慈的火神。

奉上满杯的美酒,奉上丰盛的祭品。

祈求人丁兴旺,祈求五畜昌盛……

福来!福来!福来!福来!”

祭火完毕,全家人吃“阿木斯” 一种加进黄油、大枣的米粥 。

4、祭天。

蒙古族把每农历腊月三十日作为祭天日。午夜在院中燃起一堆篝火,放一张八仙桌,摆上奶酪、奶干、奶油、白粮四碟食品,另放一壶白酒,一只酒杯,一个香炉。全家按老少辈跑在桌前,长者点燃三柱香、插在香炉、杯里倒上白酒,向天空洒祭,致祭天词后,向篝火嗑三个头,把四碟祭品和壶中酒全部倒入火中,燃起鞭炮。祭天仪示结束,回到蒙古包或居室守岁,吃所饭。

5、过大年。之前一介绍,在这里就不做过多介绍、

6、拜年。

大年初一早晨,所有亲戚到最长人家聚集,下辈人向长辈人叩拜,上辈对下辈表示祝愿。然后,依次轮流拜年。拜完年整理茶桌,从年长到年幼依次就座,品尝浓郁、芳香的奶茶。喝过茶,摆上酒席,酒杯里斟满新年酒,也按年长年幼顺序一个个将杯中酒喝完。新年酒又称之为“新年礼”。饮酒期间歌舞相伴,孩子们放鞭炮,尽情玩耍。如有不能同大家一起欢聚的老人或残疾人,派人送去新年酒和新年饭,以祝健康长寿。这样的贺年礼节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

7祭敖包。

“敖包”蒙古语音译为土石堆。长期以来,蒙古人一直把敖包当作地方保护种,逐渐形成了通过祭祀敖包来禳灾求吉的观念。现今蒙古人祭敖包的主要目的是祈求风调雨顺、人丁兴旺。敖包的种类很多,有扎萨克敖包(旗敖包),努图克敖包、埃里敖包。肇源现存的东义顺敖包,是达瓦旗人家族敖包,后成为旗敖包,已历200余年。

祭敖包时,用牛、羊、哈达、奶制品、酒等,首先由祀人到祭词,然后举行赛马、摔跤、射箭、唱歌、跳舞等活动

道行天下系列志怪小说

古今多少混账事,一壶浊酒化清凉

?闻心志异(38)牟氏庄园

引子

鸿蒙初始道先生,

混元天君悟无情。

三界杀伐由我起,

回心向慈化无明。

? 牟氏庄园

不典不经格外文章圈外句

半真半假水中明月镜中天

继道面对色彩光鲜的戏台,品味着戏台两侧的对联,回首四望白墙黑瓦的牟氏庄园,心中不仅感慨万千,回头对舞说:想想这牟氏家族三百多年的兴衰,从良田几万顷,豪宅几千间,历经三朝多人出仕为官,到今天这诺大的家业成了看客的游城,这戏台上的两句话也真是应景,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贵客吉祥,小人给二位请安。继道正在感慨,身后一位身穿黑色布衣,精明干练的老者躬身施礼。

继道躬身还礼:老人家安好。

老者一拱手:小人是这家的主事,今日贵客来访,大奶奶让我前来迎候,陪二位在宅中走走,一会大奶奶想见见二位贵客。

继道点了点头:今日多有打扰,敬请见谅,客随主便,您安排就好。

老者一躬身:小人先陪二位在宅中走走。

继道点点头:好。

老者看着院中往来穿梭的游客,长叹一声:当年这院中的雇工农夫,就是这般川流不息的光景。光是侍候大奶奶穿衣梳妆打扮的就有三个婆子两个丫头。其实大奶奶不是为了要这些人侍候她,只是为了多养几个人,给她们个吃饭谋生的地儿。大奶奶平时朴实和善,没有架子,但是也很威严,待人却是极好的,谁有困难找到她,从没二话,都是有求必应。

继道看了一眼周围高大的宅院:人有十分福,必有十分德,牟家要是没有超人的德性,也不会有这几百年的兴盛,能创此百年家业,必有创此百年家业的德行。

老者拱手一礼:承您谬赞,牟家的兴盛确是积德行善而来,闹兵匪的年月,这附近的庄户人都自发的来牟宅看家护院,因为这些庄户人知道,要是牟家被抢了或是被杀了的话,他们也就没有依靠了。

继道看了沉默不语的舞一眼:人能活到这一份,也就值了。

老者继续自己的话:有一次来了兵匪,为守护牟家了好几个庄户人,牟家都是厚礼厚葬,大奶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为富要仁哪。大奶奶一生积善为人,可惜好人没好命,临前唯一的遗憾就是儿子了,没有留下后代。

舞抬头看了老者一眼:你大奶奶的孩子是怎么的?

老者沉吟了一下:就是越长越弱,又多病。少主人在小时候是聪明可爱又漂亮的,可过了十六以后就一天赖似一天,一天弱似一天,到最后就瘦成一把骨头了,性子也柔弱的像个姑娘。后来请个算命先生来看,就说她是母壮子弱。还说宅中有条通道修得像墓道,主子孙不旺。这个宅子的方位结构主招财进宝,但子孙不旺,以致今日空留下这一座大宅子给外人看。

继道长叹一声,没有说话。

老者指着前边的一座二层楼房:我家大奶奶就是一部传奇,就是男老爷们也没她这样的心量和心计。一个是心量大,第二个是心计宽,吃人不能忍,受人不能受,舍人不能舍,方才成就了这番家业。

继道回头看着舞:我五年前从这附近走过,看了牟氏庄园的一些故事,就觉得真是一部传奇,今日听主事一说,确是非常人可比。

老者清清嗓子:我家大奶奶从来不会主动和人撕破脸,无论何方绅豪,她都是笑脸相迎,无论是来要钱的还是要命的,她都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淹,从来不会和人家拍桌子撩板凳,给人家脸色看。早年也有人编排她祸害她,但她都不管不顾,做好生意立好门户,也就闯出来了。

继道轻叹一声:一个女子能如此自立自强,有此主见,真是不输须眉。

老者对着继道一拱手:是呀,我家大奶奶真是特别有主见。别人家又倒腾烟土又倒腾字画,她从来不艳羡,就是一门心思带着庄户们种好地打好粮。别人问她为啥不倒些文玩字画发发财,她就说,到了荒年的时候,一盆子粮食就能换一幅祝枝山。

继道对老者重重的竖了竖大拇指,转过头对舞说:今日听主事之言,我对牟家大奶奶心中更增了几分敬佩,守住本份,行持有底限,只做对百姓真实有用的事——我是一个农人,那么就种好地,打好粮,让自家人和周围的庄户人无饥馑之忧。我觉得大奶奶这就是菩萨的行持。从牟家大奶奶的行持,更证实了我们现在的思路,带领大家扎扎实实地走清理之路,净化自己内在的心结,释放自已内心的情绪,不玩玄虚,不搞形式,只在自己身心上下功夫,实修实练,不喊口号,做一个真实面对自己内心的人。这样做就足够了。

舞点了点头:是啊,我要是没有这些年没日没夜的清理,也不会有今天的自在。

老者听两人说完,拱拱手:我们老牟家一开始也就是庄户人,就是靠踏踏实实的吃苦,算计,粮多了弄地,地多了弄粮,粮多了再弄地,就这样一点点发展起来了。其它旁枝又倒这个又弄那个的大多败了,就是我们家以地为本,种地打粮,反倒是稳稳地立住了。二位贵人现在虽非庄户人,但勤劳踏实之处与我们庄户人无异,这样做下去,将来前途必不可限量。

穿过两个院落,继道和舞随着老者到了一座两层楼前,院中几颗花树青绿正旺,一位看上去四十多岁,中等身材,不胖不瘦,气质尊贵的妇人起身相迎:欢迎贵客光临,请上座。

一直沉思不语的舞一见夫人,就高兴了起来:夫人真漂亮,让人一见就欢喜。

夫人一笑:**您娇憨可爱,也是让人喜欢,您要觉得这里好,就在这多住几日吧。

舞看着清静悠雅的小院:谢谢夫人美意,这次外出勿忙,只是顺路来此拜访,还要赶往别处,将来有机会一定再来——这个院子是您结婚时的地方吗?

? 夫人环顾了一下四周:这个院子是主人房,我结婚时是在别的房间,婆母去世后我才搬到这里。我十分喜欢这个地方,每天清晨的时候,我就会四处走一走,上高台上望一望这个院子。

舞看着夫人:您为这个家族吃了那么多苦,受了那么多难为,也该享受享受了。

夫人叹了口气:唉,可惜还是没有守好这个家,正应了那句话成住坏空,时过境迁——那个时候,每天早上都是用清水洒院子的。

舞点点头:每天早上清水泼院,足见夫人爱惜院落,珍惜当下啊。刚才从您家的药房走过,看到人们把您家原来收藏的那些金银挖走了,您难过吗?

? 夫人轻轻一笑:别把财宝当回事,今日财宝属你,他日财宝属谁?

? 舞一愣:那把什么当回事?

? 夫人:德行,修持,这是立身之本。

? 继道和舞听完此言,如沐甘露,通体清凉,起身一礼:谢夫人金玉之言,定当谨记。

夫人起身还礼:感谢二位贵客光临寒舍,让管家陪您多在院中走走看看吧。

继道和舞随管家走到一条窄巷中,舞前后看了看那条巷子,对继道说:这就是管家所说的那条巷道吧,还真是有点像墓道。

继道冲口而出:嗯,走在这我也觉得不舒服。

哼,人前说话人后听,背后言人长短,可是君子之行?!从空中突然传出夫人的声音:你们来到此处我远接高陪,可有失礼之处?但你们的行径却让人失望!管家,送客。

继道一愣,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误,忙躬身陪礼:对不起,在下失礼了,请夫人海涵。

哼,泼出去的水说出去的话,你怎么收回,如此行持,实是让人失望,你们走吧,不送。夫人的语气生硬。

继道呆立半晌,自觉颜面尽失,长叹一声,低头慢慢走出了牟氏庄园的大门。

舞也觉得心情郁闷,回头看了一眼牟宅的青砖大门:咱也没说什么呀,怎么就惹她发那么大的火,咱还从没吃过这种憋呢,被人扫地出门了咧。

继道叹了一口气:唉,我们犯了一个大忌,我师父曾反复提醒过我,夜晚不言鬼,当地不言人,无论到什么地方去,切切不可言语别人的是非长短,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很多灾祸麻烦都是因口舌而起。今天夫人是在用这种方式让咱长记性呢,人不撞南墙很难有记性,我们要是不注意口舌这一关,将来还不定要吃多大的亏呢,今日吃这一次憋,将来少受多少难?今天是夫人在帮咱们呢,来,我们给夫人行个礼吧。

继道说完,和舞恭恭敬敬地对牟氏庄园鞠了一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