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教学 成语教学

战国时期的歇后语-战国时期词语典故

tamoadmin 2024-10-17 人已围观

简介狐假虎威释义:[ hú jiǎ hǔ wēi ]狐假虎威是先秦时代汉族寓言故事。假:借。狐狸借老虎之威吓退百兽。后以“狐假虎威”来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出处:《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白话文翻译:老虎捕捉各种野兽来吃,捉到一

战国时期的歇后语-战国时期词语典故

狐假虎威释义:

[ hú jiǎ hǔ wēi ]

狐假虎威是先秦时代汉族寓言故事。假:借。狐狸借老虎之威吓退百兽。后以“狐假虎威”来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

出处:

《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白话文翻译:

老虎捕捉各种野兽来吃,捉到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如果您吃掉我,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不敢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就和狐狸同行。

群臣见了它们,都纷纷逃跑,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

情感色彩:贬义

产生年代:战国时期

灯谜:风顺腋臭浓

歇后语:狐狸跟着老虎走

反义词:独步天下、独擅胜场

近义词:仗势欺人、狗仗人势、狐虎之威。

语法分析:“狐”是主语,“威”是谓语,“假虎”是“威”的状语。

扩展资料:

狐假虎威的近义词:谄上骄下 、恃势凌人

一、谄上骄下?[ chǎn shàng jiāo xià ]

释义:谄:讨好,奉承。对上谄媚讨好,对下骄横无理。

出处:汉·杨雄《法言》:“上交不谄;下交不骄;则可以有为矣。”

译:与在上位的人交往不谄媚,与在下面的人交往不骄傲,这样就可以有所作为了。

例句:凡是旧社会那些地主、乡绅,一定是~,剥下奉上的。

二、仗势欺人?[ zhàng shì qī rén ]

释义:仗:凭借,依靠。依仗某种权势欺压人。

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他凭师友;君子务本;你倚父兄;仗势欺人。”

译:他他凭借着老师和好友,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你倚仗你的父亲兄弟,以权势欺压人。

例句:这些奴才,从来都是~,欺软怕硬。

百度百科-狐假虎威

歇后语来源

成语歇后语大全

 成语和歇后语都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精华,而且不分家。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成语歇后语,体验两种语言方式的风采~

 苏秦拜相还乡-----扬眉吐气(苏秦:东周战国时期雒阳人,著名的纵横家)

 鸡尿湿柴-----无足轻重

 口吃报纸-----咬文嚼字

 书架上的耗子-----咬文嚼字

 水里的鱼儿-----摇头摆尾

 上了弦的箭-----一触即发

 路上埋地雷-----一触即发

 胸口挂灯笼-----心照不宣

 擦胭脂亲嘴-----血口喷人

 刀尖上跳舞-----凶多吉少

 小鬼见钟馗-----相形见绌

 一口吞颗炸弹-----心胆俱裂

 飞机上放广播-----响彻云霄

 拜堂的夫妻-----谢天谢地

 李双双的脾气-----心直口快

 打伞晒毛巾-----一举两得

 作揖抓脚背-----一举两得

 逮兔子打狐狸-----一举两得

 十二月里做梦-----夜长梦多

 卖什么吆喝什么-----言行一致

 耗干了油的灯火-----奄奄一息

 盐碱地里的庄稼-----奄奄一息

 一个母牛生的犊-----一模一样

 割上荨麻喂毛驴-----虚情假意

 钢针吞到肚子里-----心腹之患

 一斗谷子添一粒-----无足轻重

 骆驼长翅膀 —— 飞沙走石

 大风刮羊圈 —— 飞扬跋扈

 郑板桥嫁女 —— 分文不取

 螳螂挡车 —— 粉身碎骨

 演员照镜子 —— 粉墨登场

 狗熊斗群蜂 —— 腹背受敌

 熟过头的石榴 —— 不攻自破

 一个跳蚤蹦起来 —— 不知去向

 鸭子听雷 —— 不知所云

 隔着棉被挠痒 —— 不着边际

 入蛰的长虫还了阳 —— 蠢蠢欲动

 水里按葫芦 —— 此起彼落

 一个骰子掷七点 —— 出乎意外

 六点钟的分时针 —— 顶天立地

 八十岁演员扮孩子 —— 返老还童

 害什么病开什么方 —— 对症下药

 林黛玉的.性子 —— 多愁善感

 年老的老松树 —— 根深蒂固

 螳螂捕蝉 —— 黄雀在后

 拿着镜子对月亮 —— 回光反照

 酒醒不见牛肉 —— 悔之晚矣

 屎壳螂戴墨镜 —— 昏天黑地

 木偶流眼泪 —— 假仁假义

 乡下不懂天文 —— 见风是雨

 拾钱不识街坊 —— 见利忘义

 望江亭度中秋 —— 近水楼台先得月

 借他的缰绳拎他的驴 —— 将计就计

 三天卖两条黄瓜 —— 不慌不忙

 一脚踩进泥沼里 —— 不能自拔

 七尺布拦腰剪 —— 不三不四

 大姑娘上楼梯 —— 步步登高

 一把利剑藏袖筒 —— 不露锋芒

 烘炉烤大饼 —— 翻来覆去

 耗子啃菩萨 —— 不识大体

 好心当作驴干肺 —— 不识好歹

 打葫芦说葫芦 —— 就事论事

 八级工学技术 —— 精益求精

 辣子一行茄一行 —— 井井有条

 一棵瓜秧爬满地 —— 拉拉扯扯

 一个萝卜三个坑 —— 留有余地

 兵营里操练 —— 拿腔做势

 花绸子上绣牡丹 —— 锦上添花

 蝎子怀里挂剪刀;中式服装西式领 —— 独出心裁

 瞎子捉迷藏;飞机上张网 —— 捕风捉影

 弟兄分家争勺子;案板上的买卖 —— 斤斤计较

 粉丝汤里下面条;藤萝爬在葡萄架上 —— 纠缠不清

 悬崖上的鲜果;峨眉山上的佛光 —— 可望不可即

 强盗打灯笼;拄着拐棍打灯笼 —— 明火执仗

 太平洋搬家;龙王爷出阵 —— 翻江倒海

 头发里找粉刺;地毯上找针 —— 吹毛求疵

 十二月送蒲扇;三伏天借扇子;腊月买纸扇 —— 不识时务

 此地无银三百两;贼娃子说梦话 —— 不打自招

 大缸里放针;书桌上的笔筒;夜过巴州严颜 —— 粗中有细

 大舌头读报;没牙佬念文章 —— 含糊其辞

 七仙女下凡;戏台上的装饰;梦中游苏杭 —— 好景不长

 七斤面粉调三斤浆糊;水壶熬粥;葫芦里看地图 —— 糊里糊涂

 水闸失修;自来水坏了龙头 —— 放任自流

 管鲍之交;桀犬吠尧 —— 各为其主

 长江里饮水;古玩店失火 —— 非同小可

 二月放纸鹞;洛阳纸贵 —— 风行一时

 三千丈的悬崖;月亮里的桂树 —— 高不可攀

 人手一把号,各吹各的调、一个将军一个令 —— 各行其是

 儿媳妇坐堂;包公打銮驾;班头打他爹 —— 公事公办

 马大哈做报告;王大娘补缸 —— 废话连篇

 吃了鱼钩的牛去打架;水牛打架 —— 勾心斗角

 象棋走在线路上;窗子小跳不进去 —— 格格不入

;

赵括打仗歇后语下一句

歇后语的由来

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围魏救赵什么意思

赵括打仗歇后语下一句是败走麦城。

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位将领,他虽然出身名门,但并没有继承他父亲的智慧和经验。相反,他自幼受父亲的影响,喜欢纸上谈兵,对于实战经验却知之甚少。然而,他对于自己的军事才能却非常自负,常常夸大其词,说自己的才能如何高强。

歇后语是中国民间语言文化中的一种独特形式,它由两个句子组成,第一个句子是引言,第二个句子是结论,中间用歇这个词来分隔。歇后语通常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一种特定的含义或感受,具有幽默、风趣的特点。

在这个歇后语中,赵括打仗是引言,败走麦城是结论。这个歇后语的意思是形容一个人自以为是、自负不凡,但最终却遭遇失败。其中,赵括打仗是指赵括自认为有军事才能,但实际上他的指挥能力很差,导致赵国军队在长平之战中遭受了惨重的失败。败走麦城则是指关羽在麦城之战中失败被杀,麦城因此成为了关羽的绝地。

这个歇后语通过赵括和关羽的失败经历,形象地表达了一个人过于自负、缺乏实际经验和谦虚谨慎的态度会导致失败的道理。因此,这个歇后语可以用来警示人们不要过于自信、自以为是,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

赵括打仗歇后语的故事概括:

1、赵括打仗——败走麦城形容一个人过于自负、缺乏实际经验,最终导致失败。这个歇后语以赵括为引子,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位将领,他自幼受父亲的影响,喜欢纸上谈兵,对于实战经验却知之甚少。然而,他对于自己的军事才能却非常自负,常常夸大其词,说自己的才能如何高强。

2、在长平之战中,赵括率领赵国军队与秦军交战,结果因为他的指挥能力差,对于敌人的战术毫无应对之策,导致赵国军队遭受了惨重的失败。这场战争是赵括人生中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带兵打仗,他的失败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个经典案例。

3、歇后语中的败走麦城则是指关羽在麦城之战中失败被杀。麦城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一个城池,也是关羽的绝地。关羽是蜀汉名将,他勇猛善战,威震华夏。但在麦城之战中,他因为过于自信、轻敌而中了敌人的埋伏,最终被擒斩首。

4、这个歇后语通过赵括和关羽的失败经历,形象地表达了一个人过于自负、缺乏实际经验和谦虚谨慎的态度会导致失败的道理。因此,这个歇后语可以用来警示人们不要过于自信、自以为是,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同时也可以提醒人们在做事情时不要急于求成,要耐心、细心地做好每一个环节,避免因为一时的疏忽而功亏一篑。

歇后语的由来50字。

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

拼音?wéi wèi jiù zhào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战国时(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将田忌、孙膑率军救赵 ,趁魏国都城兵力空虚,引兵直攻魏国。魏军回救,齐军乘其疲惫,于中途大败魏军,遂解赵围。”

白话释义: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齐国,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于是解决了赵国被围之困。

例句

1、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出来抢粮,我们便用围魏救赵的办法,打他的县城,鬼子就急忙撤回。

2、只有善于运筹帷幄,才能决胜千里,以围魏救赵的计策打败敌人。

扩展资料

围魏救赵的近义词:声东击西、调虎离山、围城打援、避实就虚、避重就轻

1、声东击西 [ shēng dōng jī xī ]

释义:声张击东而实击西。用以迷惑敌人,造成敌人错觉,给予出其不意的攻击。

出处:唐·杜佑《通典·兵典六》:“声言击东,其实击西。”

白话释义:表面上说要打击东面,其实是要攻打西面。

2、调虎离山 [ diào hǔ lí shān ]

释义: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有关的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我使个调虎离山计;哄你出来争战;却着我师弟取水去了。”

白话释义:我想法子引诱他离开原来的地方,哄叫你出来应战,其实我师弟是去寻找水源了。

3、围城打援 [ wéi chéng dǎ yuán ]?

释义:以一部兵力包围据守城镇(据点)的敌人,引诱其他地区之敌来援,而集中主力歼灭援敌于运动中的作战方法。目的不在得城,而在歼灭援敌。

出处:现代·杜鹏程《保卫延安》第五章:“'围城打援'的办法,不是常使用吗?”

4、避实就虚 [ bì shí jiù xū ]

释义:原指避开敌人的主力,攻击敌人的薄弱环节。或指谈论问题回避要害。

出处:春秋·孙武《孙子·虚实》:“夫兵形如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白话释义:用兵的规律像水,水流动的规律是避开高处而向低处奔流,用兵的规律是避开敌人坚实之处而攻击其虚弱的地方。

5、避重就轻 [ bì zhòng jiù qīng ]

释义:避开重要的而拣次要的来承担,也指回避主要的问题,只谈无关重要的方面。

出处:宋·刘挚《忠肃集·待御史黄君墓志铭》:“民始不以多男为患;父子始不以避重就轻相去。”

白话释义:民众最初不认为多子嗣是祸患,父子最初不认为避重就轻有距离。

百度百科-围魏救赵

亡羊补牢歇后语典故

歇后语的由来: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经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

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辞海》: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多为群众熟识的诙谐而形象的语句,运用时可以隐去后文,以前文示意,如只说“围棋盘里下象棋”,以示不对路子;也可以前后文并列,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歇后语分类:

歇后语的分类,有各种分法。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一共分为以下四大类:

第一,谐音类。

第二,喻事类。

第三,喻物类。

第四,故事类。

综览上述分类,设比恰当是歇后语的共同特点。然而,“比喻总是跋足的”。歇后语的前半段比喻部分,有时不免有不恰当或不可取之处,有的还会涉及一些生理缺陷、迷信说法和旧风俗等,这都是为了取其某种性质或特点,以引出所比喻的意义。

 亡羊补牢歇后语

 亡羊补牢——为期不晚/为时不晚/未为晚矣/为时未晚

 亡羊补牢歇后语典故

 战国时期,楚国的楚襄王即位后,重用奸臣,政治腐败,国家一天天衰亡下去。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看到这样情况非常着急,总想好好劝劝他,但是楚襄王只顾享乐,根本听不进别人说的话。有一天,庄辛实在忍不住了。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和一些人奢侈*乐,不管国家大事,国家迟早有一天会灭亡啊!”

 楚襄王听了大怒,骂道:“你老糊涂了吧,竟敢这样诅咒楚国,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就这样,庄辛见楚襄王不纳忠言,只好躲到了赵国。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攻打楚国,楚国几乎没有什么抵挡就让秦国攻陷了楚国的都城郢城。楚襄王惶惶如丧家之犬,逃到城阳城(今河南信阳市一带)。到这时,他想到庄辛的忠告,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于是,又悔又恨,便派人把庄辛迎请回来,说:“过去因为我没听你的话,所以才会弄到这种地步,现在,你看还有办法挽救吗?”

 庄辛说:“主公果真有悔改之意吗?”

 楚襄王说:“我现在太后悔了,不知道现在还迟不迟?”

 庄辛说:“那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于是,庄辛就讲道:从前,有人养了一圈羊。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一只。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回答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中钻进来,叼走了一只羊。他很后悔自己没有听从邻居的劝告,便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

 楚襄王一听到这个故事就明白了庄辛的意思,于是他接着对庄辛说:“庄爱卿,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于是,庄辛给楚襄王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楚国都城虽被攻陷,但只要振作起来,改正过错,秦国是灭不了楚国的。楚襄王听了,便遵照庄辛的话去做,果真度过了危机,振兴了楚国。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